2007年夏天我读了一本非常好看的英文小说——大卫•米切尔(David Mitchell)写的《Ghostwritten》,还专门写了一篇博客。因为当时这本书在国内很少被人提及,所以也没有一个“正式”中文译名,于是我自作主张,把这本书的名字翻译成“幽灵代笔”。那一年10月份还给《新周刊》写了一篇介绍... ❯❯❯
1999年吕乐导演过一部电影,名叫《小说》(原名《诗意的年代》,编剧:刘仪伟 / 吕乐)。这部电影的特别之处是请了一批著名作家出场:阿城、林白、陈村、徐星、须兰、赵玫、方方、丁天、王朔、马原、棉棉、余华。故事围绕着一个讨论“什么是诗意”的作家笔会,电影有大约一半的篇幅记录的是这些作家在笔会上的发言,... ❯❯❯
我已经很长时间没再做那个关于飞行的恶梦了,这让我感觉踏实了很多。但是那个梦,连同那些和那个梦有关的记忆偶尔还会不小心浮上心头,让我一愣,甚至一惊。这种情况下我总是努力不去想这件事,假装它并没有发生过。这就好像你有时会看见一个矮小的幽灵站在你房间的角落里盯着你,你知道它的存在,但你决定不去理它,你聚精... ❯❯❯
1)J. D. 塞林格去世了。听到这条新闻的那两天,我的脑子里反复出现一句话:“冬天来了,中央公园湖里的那些鸭子都到哪里去了?” 2)这句话出自《麦田里的守望者》。十六岁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坐在纽约的一辆出租汽车上,问司机这个问题。司机回答他:“他妈的我怎么知道?他妈的我怎么知道像这样的傻事?”... ❯❯❯
在北京,文化人相见,难免要互称老师。据我观察,在此情况下,“老师”之称带有87%的尊敬和客气,也有13%的调侃和逗趣。你真觉得对方是老师吗?这要看你私下里怎么称呼此人。大多数情况下,在背后谈到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不再加“老师”一词,而是直呼其名,但对我来说至少有一个人是例外,那就是黄集伟——黄老师。... ❯❯❯
吴江路 吴江路是一条精神分裂的马路。不但这条路、这里的人,连这里的天气也经常处于分裂的状态。走在吴江路上,你抬起头,很可能看见此时的天空一半阴云密布,另一半却碧蓝如洗;这条马路它的两边店铺林立,但往往路左边的商店沐浴在阳光之中,而路右边的房子却笼罩着一层湿湿的雾气。那些刚刚从地铁站里出来走到吴江路... ❯❯❯
如果你是一个对文字敏感的人,尤其如果你本人也写点儿东西(这种人在内地叫“写字儿的”,在台湾常用的一个词儿是“文字工作者”),那么阅读对你来说就绝不仅仅是一种娱乐,你会在书页之间像寻宝一般寻找那些让你佩服、赞叹、甚至激动不已的文字,对它们反复揣摩,慢慢消化,暗自希望这些文字的灵魂能够被吸入自己的体内,... ❯❯❯
2009年我读的最多的一位作家就是罗贝托•波拉尼奥(Roberto Bolaño)。看完了600页的《荒野侦探》和900页的《2666》之后,我以为已经把这位作家消化得差不多了。最近又找来一本波拉尼奥的短篇小说集《人间最后的夜晚》(Last Evenings on Earth,英文版),一口气读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