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写字琐言

《刻小说的人》新版上架

《刻小说的人》新版上架拙著《刻小说的人》最近出了新版。 《刻小说的人》是一本书评和文学随笔集,这次改版“升级”,书的文字部分有小小更新,为了配合新的装帧设计,我又新画了一些插图。 新版《刻小说的人》的封面(外封及内封)如下: 在这里顺便发几幅我为新版画的插图(大部分出现在封面和封底): ... ❯❯❯

《深圳商报》访谈:一直想写小说,却成了评小说的人

《深圳商报》访谈:一直想写小说,却成了评小说的人(刊于2014年12月28日《深圳商报·文化广场》,采访记者:卢羽华,链接) 《文化广场》:你的书评“干货”很多,常常不只是针对一本书的评述,而是旁征博引,让人感觉你阅读量十分惊人。《刻小说的人》中提到的每本书,你自己都读过吗? 比目鱼:这本书里有大约三分之二的文章是针对一本书的书评,这些书我都... ❯❯❯

《新快报》访谈:比目鱼谈新书《刻小说的人》

《新快报》访谈:比目鱼谈新书《刻小说的人》(《刻小说的人》插图,比目鱼 绘) (刊于2014年11月19日《新快报·大道周刊》) ■新快报记者 李莹 书评人比目鱼十分神秘,网络上关于他的个人信息很少——没照片没真名,在很多地方居住过,现居香港,理科男,“程序猿”,喜欢车仔面,是冯唐的同学……甚至前几天,在北京举办他的新书《刻小说的人》... ❯❯❯

《南方都市报》访谈:刻书评的人

《南方都市报》访谈:刻书评的人(雷蒙德·卡佛,比目鱼 绘) (刊于2014年11月16日《南方都市报》,原文标题:《比目鱼,刻书评的人》,作者:黄茜,链接) 《刻小说的人》是比目鱼的第二个书评集。如果说《虚拟书评》带有博尔赫斯式的戏仿姿态,主要专注于文体尝试,《刻小说的人》则展现了比目鱼作为一位小说读者和书评人的诚恳风度。 ... ❯❯❯

《上海壹周》自问自答:没有心理问题的作家不是好作家

《上海壹周》自问自答:没有心理问题的作家不是好作家最近为了宣传新书《刻小说的人》,在媒体上做了一些访谈。下面一篇刊登于《上海壹周》(原文链接),访谈是自问自答的形式。现将访谈部分转帖如下: 问:你的新书《刻小说的人》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答:《刻小说的人》是一本文学随笔集。其中一部分是书评,介绍近年出版的小说佳作(以外国文学为主),另一部分是对几... ❯❯❯

我的新书《刻小说的人》

我的新书《刻小说的人》人不再年轻之后时间就过得特别快。转眼离我上一本书《虚拟书评》出版已经有四年多时间。在这期间我旅行过几次,搬过家,换过工作;在这期间微博和微信兴起,期刊杂志(甚至博客)逐渐式微,浅阅读逐渐挤掉深阅读的时间;在这期间书店一家家倒闭,电子书渐渐开始被接受,纸质书的命运越来越值得担忧。在这期间我又写了一些东... ❯❯❯

自由间接文体(Free Indirect Style )

读詹姆斯•伍德(James Wood)的《小说原理》(How Fiction Works)一书,发现伍德长篇累牍地大肆称赞一种叫做“自由间接文体” (Free Indirect Style )的叙事技巧。于是决定把这玩意儿搞搞清楚。 戴维•洛奇(David Lodge)在《小说的艺术》(The... ❯❯❯

What It Is to Be a Fucking Human Being

小说这种东西,它的意义究竟何在?对于这个问题,我最近听到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回答: “Fiction's about what it is to be a fucking human being.”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小说的作用,就是告诉读者:身为人这种动物,到底是他妈的一种什么滋味儿。... ❯❯❯

编一个电影剧本其实很容易

我相信,写一个出色的剧本绝非易事,可是,写一部类型片、一部没什么特色、但可以投资拍出来、甚至可以赚钱的片子,我觉得应该不难。为了说明这一点,不妨让我们来一起——嘿嘿——试着编一个中规中矩的俗套电影剧本。 类型片有很多种,这里,让我们选择其中较为轻松的一种——爱情喜剧片(Romantic... ❯❯❯

没事(儿)找事(儿)

最近在网上读到一篇评论中译本《大教堂》的帖子,作者也是一位译者,在文中指出《大教堂》译本中充斥着“儿化音”,感觉“不对味”。作为举例,作者引用了该书译文中的一个句子:“对于这些事儿,我们一直保持沉默。”,作者认为,应该去掉“儿”字,改成“对于这些事,我们一直保持沉默。” 这个帖子触发了我的思考,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