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澎湃新闻”刊登了一篇介绍《刻小说的人》的文章(链接),其中包括一个小访谈。现将访谈部分转帖如下:澎湃新闻:为什么叫“比目鱼”?
比目鱼:大概2000年左右,我对做网站产生了很大兴趣,于是抢注了几个域名,其中一个就是 bimuyu.com,当时也没想好具体做什么用。后来回国后想自己开一个独立博... ❯❯❯
2013 年忽然就走到了最后。这一年没怎么写博客,统计了一下,就算把这一篇也拿来凑数,一共也到不了十篇。
主要是因为今年比较忙。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没怎么写东西,没怎么旅游,书也读的不多。
于是渐渐地就把写博客这件事儿给淡忘了。
回头看看,当年那么热、那么喧腾的博客圈儿不知不觉地已经变得像... ❯❯❯
前一段时间接受了两家媒体的采访,访谈的内容有所重叠。现节选一些这些访谈的内容,重新整理如下: 问:当初是什么灵感让你开始写虚拟书评的? 答:其实最初我没想过写书评。一直以来我最大的愿望是写小说,可是一直写得不是很顺,产量极低。开始写博客以后,有一天忽然想写一些假书评玩玩儿。这种形式并不是我的发明,博... ❯❯❯
1. 2010年,大部分时间待在香港。花了些时间学习粤语,书展期间听粤语讲座,竟能听懂一大半,颇见功效。口语依然不给力,每每以粤语开腔,对方礼貌地答以普通话,微笑后面似乎藏着一句:一听你丫就不是本地人。 2. 几年来已习惯于以异乡人的身份生活在某地。愈发体会到:若想深刻看透某地的特色与本质,最佳途径... ❯❯❯
1. 《疯狂的赛车》(电影):我喜欢宁浩的电影,从技术到风格都很牛。但《疯狂的赛车》要逊色于《疯狂的石头》。除了在笑点方面不如前者,更重要的是人物塑造。回想一下:《石头》里的小偷不像我们熟悉的小偷,大盗不像我们熟悉的大盗,几乎每个人物都有着鲜活的个性、决不脸谱化。而《赛车》里的小偷就像我们熟悉的小偷... ❯❯❯
1. 虽然我有时候在博客上贴一两张毛笔字,但对书法的确是个外行。不过,作为外行,倒是可以胡说八道,不怕行家笑话。 2. 我小学的时候在少年宫学过几年书法,基本上没开窍。就记得一个乱糟糟的教室里,散发着有点儿臭烘烘的墨汁味道,一帮小孩儿,每人面前铺着一张元书纸,摆着一本字帖(我的那本是颜真卿的《颜... ❯❯❯
如果你有机会读一些“如何写小说”之类的书,尤其是当代美国人写的,你差不多肯定会读到这么一条写作规则:“Show, don’t tell!”,直译过来就是“要展示,不要讲述!”。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作者不应该直接使用类似“这个人很贪婪”、“生活条件很艰苦”之类说明、概括的文字,而是要通过描绘... ❯❯❯
亲爱的我的博客的读者们: 你们好!大家最近还好吗?身体可无恙?礼拜三就要过去了,星期四即将来临,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日子里,祝大家一切都好! 我最近这两天有点儿懒得写博。为了凑一篇博客,我忽然想利用博客的留言功能搞个与读者的互动——你问问题,我回答(Q&A,也叫)。您如果有什么问题,靠谱的、不靠谱的... ❯❯❯
最近,我忽然有一种想写一批烂小说的欲望。烂小说是什么小说?烂小说,我说的这个,其实就是所谓的 cult 小说,或者“邪典小说”,我一不小心,把这种东西叫成烂小说了。不好意思哦。 比如我动笔写过一篇叫做《吸血鬼去南方》的小说,就是一篇烂小说,说的是在中俄边境的大森林里,有一只吸血鬼,得了厌食症,不想... ❯❯❯
我写博客之余,有时候也应一些报纸、杂志之邀,写些稿儿什么的。说实在的,看到自己写的破文章印在纸上,对于暂时性的虚荣心满足还是能够起到一定作用的。除此之外呢,还有稿费,百八十块钱的,以邮局汇款单的形式出现在信箱里,按说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可是每次看着这些稿费,我都不禁在心底里暗自庆幸自己还有其它更为可靠... ❯❯❯
全国哀悼日。半旗终于为平民而降。所有的口号、信念、感动说到根本都是给我们这些活人用的。遇难者们无法像我们一样在“爱的奉献”的背景音乐中享受集体感动。他们应该得到这样的纯净的哀悼和纪念。愿他们走好。 刚才把网站颜色变成了黑白的。具体方法很简单,只需在CSS中加下面的一行(注:仅IE有效): ... ❯❯❯
我居住的这个小区的斜对面,隔着一条窄窄的巨鹿路,是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作协的隔壁,是一座风格典雅的欧式老建筑,门口的牌子上写着“文学会馆”。文学会馆是一间咖啡馆,由上海作协经营。文学会馆的门脸与众不同,门口的屏风上张贴着一张一米多高的黑白照片,那是一张多人合影,可以想象,照片上的人物是上海滩旧时的的... ❯❯❯
据我个人观察,我国人民对外文翻译的质量问题普遍持没心没肺的宽容态度。举例为证:街边儿卖盗版外国电影DVD的小摊儿——经常看见顾客小心翼翼地问卖主“是碟版的吗?清楚吗?”,没见过哪位问摊主:“这片子的中文翻译质量过得去吗?”只听说过有人因为碟片画面不清晰回来退货的,没听说过谁因为字幕翻译得太差找卖主算... ❯❯❯
最喜欢的翻译小说:《神谕之夜》(保罗•奥斯特) 最喜欢的的原版外文小说:《Ghostwritten》(David Mitchell) 最喜欢的中文小说:《北京北京》(冯唐) 最喜欢的IT类书籍:《长尾理论》 最喜欢的杂文集:《小规模荡气回肠》(黄集伟) 最喜欢的回忆录:《我与兰登书屋》 ... ❯❯❯
据统计,比目鱼博客自开博以来算上本文已经发表了100篇博客文章。真没想到自己这么能写。借此机会谈谈开博以来的感受吧。 我本人是个靠IT这一行吃饭的人。很多年前在美国混的时候注册了bimuyu.com这个域名,当时也没想好具体干什么用,就觉得这名字不错,而且还没被别人抢去,就自己霸占了。回国后有一天... ❯❯❯
亲爱的读者: 你们辛苦了! 上星期本人出于好奇贴了一份“比目鱼博客读者问卷调查”,本来以为没人会理睬,没想到截止至离奥运会还有367天的时候我已经收到50份答卷,大大超出本人的预料。在这里我要代表我本人、我的博客、我的电脑、我的鼠标和我的键盘感谢你们这些闲人! 为了回馈读者,现将此次问卷调查结... ❯❯❯
转寻找黑砖窑事件失踪者的寻人启事链接: http://blog.sina.com.cn/lansidai http://i.amv.blog.163.com/ http://www.bullog.cn/blogs/lansidai/ http://blog.sina.com.cn/douji... ❯❯❯
亲爱的读者: 你们好! 有数据显示,我这个博客的订阅读者数量已经超过250个。为了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数字,我决定搞搞清楚是什么人在读我这个博客,因此制作了一个“二百五问卷调查”。如果您是我这个博客的读者,能否麻烦您花1分钟时间填写下面这个问卷调查: 比目鱼博客的二百五问卷调查(Click... ❯❯❯
在网上看到一张冯唐的照片,比较有意思,于是找本人要了一张原版,PhotoShop了一下。 冯唐一直是一个徘徊在牛A和牛C之间的人,博客的名字叫《用文字打败时间》。对于这句口号,时常有前辈老师走到冯唐面前,叹口气,道:“其实文字是打败不了时间的。”在这种情况下,冯唐同志总是脸上保持着谦虚、礼貌的微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