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我也读书 (Page 4)

《上海书评》文集

我平时比较留意的书评刊物大致包括:《新京报•书评周刊》、《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东方早报•上海书评》 、《书城》、《读品》、《中国独立阅读报告》等等。为了方便,去年做过一个网站,叫“读写人”(duxieren.com),链有以上这些刊物的网络版(有朋友说“读写人”是国内最好的书评网站,我说,过誉... ❯❯❯

如何谈论小说

我手头有一些谈小说的写作与技巧的书。其中四本,如果把它们的英文书名摆在一起看,有一种排列组合式的整齐感:《The Art of the Novel》(Milan Kundera),《The Art of Fiction》(David Lodge),《How Novels Work》(John... ❯❯❯

黄灿然的两本书

黄灿然是一位香港的诗人和译者,他写的诗我不太熟悉(我对诗歌非常外行),不过其译作很多都是读者熟知的,比如苏珊•桑塔格和卡尔维诺的散文(前一阵译林新出的一本卡尔维诺的小册子《新千年文学备忘录》就是黄灿然翻译的)。 最近这位作家出了一本简体字的随笔集《格拉斯的烟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我手头还... ❯❯❯

《时间箭》:一部“倒带小说”

(刊于09年4月12日《上海书评》) 在当代英国文坛,谁是最牛的作家?2007年初,《卫报》(The Guardian)在一篇文章中试图把这个头衔授予马丁·艾米斯(Martin Amis,一译马丁•阿米斯)。暂且不管这种评价是否准确(该报不久收到一位读者来信,声称要以自杀的方式对此表示抗议),作为一... ❯❯❯

《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

姬十三同学送了我一本 “科学松鼠会”新出的小书,名叫《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 这是一本科普随笔集,收集了数十篇文笔轻松、知识性很强的小文章。大致统计了一下,感觉以生物学方面的文章居多。翻看这本书,我忽然意识到自己身为一名理科生,却几乎没写过任何科学方面的文章,对此是不是应该感到惭愧呢?本人最后... ❯❯❯

保罗•奥斯特的《红色笔记本》

这本小书印得的确很精致。红色、硬皮、瘦长的一本小册子,让人不仅想读,而且想摸。该书字数不多,如果赶上北京堵车,你在国贸坐上出租车以后开始读这本书,估计到五道口就能把它读完了。 此书的副标题叫“真实的故事”,书里记录的是作者保罗•奥斯特亲身经历或听说的一些奇奇怪怪的小故事,突出“偶然性”、“巧合”这些... ❯❯❯

极繁的小说,歇斯底里的现实主义

(载09年3月1日《上海书评》) 伴随美国作家雷蒙德·卡佛的小说在国内出版,读者们开始熟悉并且谈论“极简主义”这个词(顺便啰嗦一句:新近出版的小说集《大教堂》是卡佛的后期作品,风格上已经不再“极简”,国内读者要等到卡佛更早期的作品出版以后才能真正领略其“极简主义”的文风)。事实上,在二十多年前的美国... ❯❯❯

保罗•奥斯特的《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有些作家,比如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你读他的书有很大一部分乐趣来源于想看看这人怎么玩儿花样。至少在《纽约三部曲》、《幻影书》、《神谕之夜》这些小说里,奥斯特的后现代技巧、元叙事手段、再加上颇为离奇的情节和穿插其中的“文学段子”,都让人感觉一种形式独特的乐趣。 可是,如果一本小说完全... ❯❯❯

梁羽生的武侠小说

除夕之夜,手机嘟嘟作响,以为是拜年短信,打开一看,却是来自小强老师的一则消息:“著名武侠作家梁羽生逝世,享年83岁。” 记得最早(也是最后)读梁羽生的小说,是80年代、念初中的时候。读得最仔细的一本大概是《云海玉弓缘》,其它的如《七剑下天山》、《白发魔女传》等等好像都是看的连环画或者电影。 ... ❯❯❯

当我谈《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时我谈些什么

村上春树的新书《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是一本随笔集、回忆录,书名借鉴了美国作家雷蒙德•卡佛的小说标题《当我们谈论爱情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这个书名其实是值得玩味的,其暗藏的意思在此书台版译本的书名中昭然若揭——《关于跑步,我说的其实是……》。那么,在这本薄薄的小书中村上春树谈的其实是什么呢? ... ❯❯❯

盖伊•戴文坡的《康科德奏鸣曲》

最近应一家文学期刊的约稿,写了一篇一万多字的关于作家雷蒙德•卡佛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我一时兴起,插入了两篇自己写的短篇小说,均以卡佛为主人公,故事是虚构的,但有一定的事实依据,文字也尽量模仿卡佛早期的“极简”风格。写这两篇小说给我带来不少乐趣,让我感觉,写小说还是比写随笔好玩儿。 ... ❯❯❯

邪典:由读者决定的小说类型

(载08年11月16日《上海书评》) 1980年12月8日,歌星约翰·列侬——著名的披头士乐队的主唱——在纽约街头惨遭枪杀身亡。凶手是二十五岁的马克·大卫·查普曼,他向列侬发射了六颗子弹,然后安静地坐在路边等待警察到来,同时开始阅读一本随身携带的小说,那本书名叫《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是J.... ❯❯❯

英文书店 A to Z

(载08-11-15《新京报·书评周刊》) 我喜欢逛英文书店。英文书店的好处在于,不论是纽约、旧金山、伦敦,还是巴黎、上海、北京,在里面你总能找到一个叫做“小说”的区域,那里的书总是根据作者姓名由A到Z按顺序排列。于是,你可以从A到Z慢慢地在这里溜达,你可以按照从A到Z的顺序和你熟悉的作者相遇。 ... ❯❯❯

恰克•帕拉尼克的邪典小说

最近发现一位美国作家,叫恰克•帕拉尼克(Chuck Palahniuk,另译为查克•帕拉纽克)。这位作家的语言风格我很喜欢。恰克•帕拉尼克的小说应该算是“邪典小说(Cult Fiction)”吧。国内还没出版过此君的作品。不过我猜,如果引进这哥们儿的书说不定会受到一部分读者的追捧。“当代邪典小说系列... ❯❯❯

让-菲利普•图森和让•艾什诺兹

这次拿下诺贝尔文学奖的是位法国作家。让-马里•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还没读过足够多他的作品,无法评价(只是上次在书店里“扫读”过七十页《乌拉尼亚》,不怎么喜欢)。 说到用法文写作的作家,最近这两年读到的、印象深刻的有两位。其中一位是让-菲利普•图森,我读过他写的《做爱》、《逃跑》和《迟疑》。前两篇... ❯❯❯

现实主义文学和内布拉斯加的家庭主妇

最近读了一本英文书,是一个名叫Lance Olsen的美国人谈小说写作的书,名叫《Rebel Yell》。这本书最大特色是:不屑于现实主义,推崇另类文学。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该书的第一章,在这一章里作者只干了一件事:埋汰现实主义小说(“埋汰”这个东北词有时候还挺好用的,呵呵)。Olsen的大概意思是... ❯❯❯

书架上的几本闲书

首先宣布一下,我在上一篇博客里没事儿找事儿发起的“你问,我答”活动已经胜利结束,感谢大家的热情参与,同时希望同志们别再提新问题了,大家有时间还是多干点儿正事儿吧—— 比如读书。我来介绍几本我读过的非文学类的闲书,包括一本中文的,两本英文的。 《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从远古到现代》... ❯❯❯

书评:《活着活着就老了》

假如你见到冯唐本人,对他说“我觉得你的随笔写得比小说好!”,估计冯唐的反应会是先无语微笑,再顾左右而言他。但是,我认为冯唐的随笔的确非常好看。最近出版的随笔集《活着活着就老了》就收集了冯唐几乎所有的非小说类文字。 随笔这种东西,虽然好写,但不容易写好。小说可以依靠人物刻画、故事情节出彩,随笔却更要... ❯❯❯

海明威式结局和好莱坞式结局

(本文译自美国作家 Gonzalo Barr 的博客) 海明威说过 :“我写《永别了,武器》的结局,小说的最后一页,一共修改了39次才最终满意。” 小说《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段是这样的(林疑今译本):   在房外走廊上,我对医生说,“今天夜里,有什么事要我做吗?”   “没什么。没什么可做... ❯❯❯

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

最近读了一本不错的小说,此书说起来应该算是本经典小说——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的《五号屠场》(Slaughterhouse-Five)。我读的的英文版,读后找到了一份该书中译本的电子版,感觉翻译得不好,不推荐。 另外一本冯内古特小说的中译本——《冠军早餐 / 囚鸟》(董乐山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