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文坛张望 (Page 2)

骆以军对话董启章

上周末去尖沙咀商务印书馆听了一场文学讲座——台湾作家骆以军对话香港作家董启章,梁文道主持。 骆以军的《西夏旅馆》几个月前拿下了“红楼梦文学奖”,而董启章 “自然史三部曲”第三部《物种源始•贝贝重生》的上部《学习年代》刚刚出版。 这两本长篇小说都是厚厚的大部头,我都还没有通读,但这两位作家我都喜欢。他... ❯❯❯

患者肖像(三):海明威

接上文:《患者肖像(二):伍尔夫》 海明威 1 有一张他幼年时的照片可能很少有人见过。初次看到那张照片的人大概不会相信照片上的那个孩子是他——一位在小说里塑造过无数硬汉形象、本人经历过战争、迷恋打猎和斗牛、喜欢以一幅铁汉形象示人的充满阳刚之气的作家。在那张照片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一两岁的小女孩,她长相... ❯❯❯

患者肖像(二):伍尔夫

接上文:患者肖像(一) 伍尔夫 1 她流传最广的肖像大概是那张摄于1902年的黑白照片,那张照片具有一种铅笔素描画的质感和古典韵味。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年轻女人的侧面像,这个女人的目光微微下垂,神情略显忧郁,像在沉思冥想,又好像沉浸在一个白日梦之中。照片中她的脸部线条柔和、轮廓分明,最显眼的是那只高耸而... ❯❯❯

患者肖像 ——陀思妥耶夫斯基、伍尔夫、海明威和他们的精神疾病(一)

(刊于《书城》2010年第8期) 陀思妥耶夫斯基 1 他最著名的肖像是那幅瓦西里•格里哥利耶维奇•别罗夫于1872年绘制的油画。在那张黑色背景的肖像画中,我们看到一个五十岁的俄国人佝偻着身子坐在一张椅子上,他的头发和胡须像荒草般稀疏,他身上披着一件过于宽大、皱皱巴巴、似乎多年不曾洗烫的旧大衣,独自坐... ❯❯❯

弗兰纳里•奥康纳及其他

本月读到的最好看的一本书是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Connor)的短篇小说集《好人难寻》。刚刚写完一篇很长的书评(发稿后再贴)。脑中尚有些杂感、碎念,一并记于此处。 个人感觉《好人难寻》这本集子里最好看的是《好人难寻》和《人造黑人》这两个短篇,其次是《河》、《救人就是救自己》、《善良... ❯❯❯

“读写人”入选“单位劳模奖”

我一直关注两个关于中国的英文网站:“单位”(Danwei.org)和“翻艺”(Paper-Republic.org),这两个网站都是由对中国感兴趣的老外办的,前者涉及时事、文化、互联网等诸多方面,后者则是一个专门关注中国文学翻译的网站。 这两个网站中“单位”更有规模,也更年长。我从2005年(当时还... ❯❯❯

电影《小说》

1999年吕乐导演过一部电影,名叫《小说》(原名《诗意的年代》,编剧:刘仪伟 / 吕乐)。这部电影的特别之处是请了一批著名作家出场:阿城、林白、陈村、徐星、须兰、赵玫、方方、丁天、王朔、马原、棉棉、余华。故事围绕着一个讨论“什么是诗意”的作家笔会,电影有大约一半的篇幅记录的是这些作家在笔会上的发言,... ❯❯❯

关于J. D. 塞林格的只言片语

1)J. D. 塞林格去世了。听到这条新闻的那两天,我的脑子里反复出现一句话:“冬天来了,中央公园湖里的那些鸭子都到哪里去了?” 2)这句话出自《麦田里的守望者》。十六岁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坐在纽约的一辆出租汽车上,问司机这个问题。司机回答他:“他妈的我怎么知道?他妈的我怎么知道像这样的傻事?”... ❯❯❯

那些作家,那些诗人

1)刘震云可能是我亲眼见过的第一位知名作家。共见过两次。第一次是上大一的时候,我跑到北外听了一个讲座,好像名叫“中德乡土文学研讨会”。会议的形式是由中德两国作家轮流朗诵自己的作品。但刘震云拒绝亲自朗诵,给出的借口是中国作家没有朗诵自己作品的传统。代替他朗诵的是一位话剧演员。刘震云坐在旁边,一边听一边... ❯❯❯

写于“读写人”周岁之际

我去年十月份做的“读写人” 网站(duxieren.com)到今天(10月9日)刚好一岁(题图为我前一阵子花二十块钱印的一盒带有“读写人”LOGO的名片)。 当初做这个“读写人”有一半儿原因是为了方便自己找网上的书评资料,还有一半儿动力来自于一种职业程序员经常能体会到的生理状态——专业名词叫“手痒”... ❯❯❯

新千年最佳小说?

见过着急的,没见过这么着急的。二十一世纪这才过了几年,就有人出来张罗评选“新千年最佳小说”(Best Fictions of the Millennium)了。主办者是一家英文的文学网站——TheMillions.com。评选结果最近已公布(原文在此),分为专家评选结果和读者投票结果两个名单,现转帖... ❯❯❯

谁会拿下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又到诺贝尔奖的季节了。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结果将在10月份公布。 国际赌博公司Ladbrokes每年都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为赌博的内容之一,而且每次都提供一份有望得奖的作家名单和得奖的可能性。下面是该公司刚刚公布的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作家名单及赔率: Amos Oz 4/1 Assia... ❯❯❯

《上海文化》杂志

《上海文化》是今年年初改版的一本“立足当代的文学批评杂志”,主编吴亮,杂志社位于巨鹿路675号的上海作协大院儿。 两个多月以前的一个下午,我应邀去这家杂志的办公室参加了一个小型的座谈会,那次座谈会让我首次光明正大地走进上海作协极有味道的小洋楼(在此之前虽然我隔着一条巨鹿路在作协斜对面的小区里住过半年... ❯❯❯

冯内古特的时间旅行(下)

接上文 十   冯内古特第一部受到广泛注意的小说是《猫的摇篮》。这本书出版于一九六三年,仍然是一部科幻小说。“猫的摇篮”其实指的是一种用线绳在手上变换出不同图形的儿童游戏(所以又有人把这本书的的书名译为《挑绷子》)。小说讲的是一位名叫乔纳的作家为写一部与广岛原子弹爆炸有关的书,结识了“原子弹之父”、... ❯❯❯

冯内古特的时间旅行(上)

(载2009年7月号《人民文学》) 一   一九六七年,有一个写小说的人被自己正在写的一本书搞得焦头烂额。此人四十五岁,是个美国人,名叫库尔特·冯内古特(Kurt Vonnegut)。他以前在杂志上发表过一些短篇小说,后来又出过几本长篇科幻小说,没什么大名气。   可是那一年他的运气不错。他获得了一... ❯❯❯

作家反目:从打笔仗到掴耳光

(刊于09年4月24日《文汇报》) 1976年2月的一天,在墨西哥城的一家电影院里,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 García Marquez)在一群前来参加研讨会的文化名流中发现了多年未曾见面的好友、同属“拉美文学爆炸”领军人物的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

米兰•昆德拉八十岁了

今天(09年4月1日),是捷克裔法国小说家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的生日。这位作家生于1929年4月1日,到今天,整整80岁了。(注:本文与愚人节无关。) 很多非常有名的作家如今都是老人了。今年1月1号是J. D. 塞林格的90岁生日;今年1月12号是村上春树的60岁生日。... ❯❯❯

海子,或以梦为马

二十年前的今天(3月26日),诗人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自杀的那天正好是他的生日——25岁。 我在大学期间读过一些海子写的诗。当时海子已经死去好几年,但非常有名。因为此人是校友,所以我们那所大学经常有一些相关的纪念活动。九十年代的某个春天,我去凑热闹,和一大群人挤在一间很大的阶梯教室里,参加本校的“... ❯❯❯

雷蒙德•卡佛回忆:和文学刊物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雷蒙德•卡佛的小说大多描写美国蓝领阶层,这应该和他本人的经历有关:卡佛出生于一个锯木工人的家庭,中学毕业后即开始工作,19岁就结了婚,靠打零工养活自己的家庭。他是如何走上文学道路的呢?卡佛的诗集《通往瀑布的新路》(A New Path to the Waterfall)中收录有作者的一篇随笔(Som... ❯❯❯

情人节•作家•刺杀

今天,2009年2月14日,情人节。傍晚收到一条手机短信:“徐来(钱烈宪)在单向街书店被人刺伤,目前已送医院”。 “钱烈宪要发炎”是我通过RSS订阅的几个时评博客之一。08年同一作者署名“徐来”出版过《想象中的动物》——一本和他的博客风格完全不同、充满想象力的书。如果事先不知道,很难想像徐来和钱烈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