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文坛张望 (Page 3)

骆以军对话董启章

上周末去尖沙咀商务印书馆听了一场文学讲座——台湾作家骆以军对话香港作家董启章,梁文道主持。 骆以军的《西夏旅馆》几个月前拿下了“红楼梦文学奖”,而董启章 “自然史三部曲”第三部《物种源始•贝贝重生》的上部《学习年代》刚刚出版。 这两本长篇小说都是厚厚的大部头,我都还没有通读,但这两位作家我都喜欢。他... ❯❯❯

患者肖像(三):海明威

接上文:《患者肖像(二):伍尔夫》 海明威 1 有一张他幼年时的照片可能很少有人见过。初次看到那张照片的人大概不会相信照片上的那个孩子是他——一位在小说里塑造过无数硬汉形象、本人经历过战争、迷恋打猎和斗牛、喜欢以一幅铁汉形象示人的充满阳刚之气的作家。在那张照片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一两岁的小女孩,她长相... ❯❯❯

患者肖像(二):伍尔夫

接上文:患者肖像(一) 伍尔夫 1 她流传最广的肖像大概是那张摄于1902年的黑白照片,那张照片具有一种铅笔素描画的质感和古典韵味。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年轻女人的侧面像,这个女人的目光微微下垂,神情略显忧郁,像在沉思冥想,又好像沉浸在一个白日梦之中。照片中她的脸部线条柔和、轮廓分明,最显眼的是那只高耸而... ❯❯❯

患者肖像 ——陀思妥耶夫斯基、伍尔夫、海明威和他们的精神疾病(一)

(刊于《书城》2010年第8期) 陀思妥耶夫斯基 1 他最著名的肖像是那幅瓦西里•格里哥利耶维奇•别罗夫于1872年绘制的油画。在那张黑色背景的肖像画中,我们看到一个五十岁的俄国人佝偻着身子坐在一张椅子上,他的头发和胡须像荒草般稀疏,他身上披着一件过于宽大、皱皱巴巴、似乎多年不曾洗烫的旧大衣,独自坐... ❯❯❯

弗兰纳里•奥康纳及其他

本月读到的最好看的一本书是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Connor)的短篇小说集《好人难寻》。刚刚写完一篇很长的书评(发稿后再贴)。脑中尚有些杂感、碎念,一并记于此处。 个人感觉《好人难寻》这本集子里最好看的是《好人难寻》和《人造黑人》这两个短篇,其次是《河》、《救人就是救自己》、《善良... ❯❯❯

“读写人”入选“单位劳模奖”

我一直关注两个关于中国的英文网站:“单位”(Danwei.org)和“翻艺”(Paper-Republic.org),这两个网站都是由对中国感兴趣的老外办的,前者涉及时事、文化、互联网等诸多方面,后者则是一个专门关注中国文学翻译的网站。 这两个网站中“单位”更有规模,也更年长。我从2005年(当时还... ❯❯❯

电影《小说》

1999年吕乐导演过一部电影,名叫《小说》(原名《诗意的年代》,编剧:刘仪伟 / 吕乐)。这部电影的特别之处是请了一批著名作家出场:阿城、林白、陈村、徐星、须兰、赵玫、方方、丁天、王朔、马原、棉棉、余华。故事围绕着一个讨论“什么是诗意”的作家笔会,电影有大约一半的篇幅记录的是这些作家在笔会上的发言,... ❯❯❯

关于J. D. 塞林格的只言片语

1)J. D. 塞林格去世了。听到这条新闻的那两天,我的脑子里反复出现一句话:“冬天来了,中央公园湖里的那些鸭子都到哪里去了?” 2)这句话出自《麦田里的守望者》。十六岁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坐在纽约的一辆出租汽车上,问司机这个问题。司机回答他:“他妈的我怎么知道?他妈的我怎么知道像这样的傻事?”... ❯❯❯

那些作家,那些诗人

1)刘震云可能是我亲眼见过的第一位知名作家。共见过两次。第一次是上大一的时候,我跑到北外听了一个讲座,好像名叫“中德乡土文学研讨会”。会议的形式是由中德两国作家轮流朗诵自己的作品。但刘震云拒绝亲自朗诵,给出的借口是中国作家没有朗诵自己作品的传统。代替他朗诵的是一位话剧演员。刘震云坐在旁边,一边听一边... ❯❯❯

写于“读写人”周岁之际

我去年十月份做的“读写人” 网站(duxieren.com)到今天(10月9日)刚好一岁(题图为我前一阵子花二十块钱印的一盒带有“读写人”LOGO的名片)。 当初做这个“读写人”有一半儿原因是为了方便自己找网上的书评资料,还有一半儿动力来自于一种职业程序员经常能体会到的生理状态——专业名词叫“手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