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我也读书 (Page 2)

无纸之书,阅读之器

(刊于《南方都市报》) 对于嗜书如命、藏书成癖、讲究版本、在乎品相的“高端”读书人来讲,电子书大概并不具备多少魅力(至少眼下如此)。且不说这玩意儿无法提供纸质书的触感与墨香、不能承载装帧之美、起不到装饰房间的作用,单是“电子”这两个无味的汉字就足以令雅士扫兴,至于“电子书阅读器”这个词就更别提了,... ❯❯❯

舒国治的《水城台北》

台湾作家舒国治的书我以前并没有仔细读过。像《流浪集》、《理想的下午》这样的散文集,它们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封面——那些封面上书名、副标题等处使用的字体实在是古雅漂亮。当然,当我在书店里捧起这些书,仔细端详、欣赏完它们的封面之后,也会翻看内页的文字。印象中,那是一些淡雅的散文。华人作家的散文大多追求... ❯❯❯

《鸟,看见我了》书评:打中部分人的心脏

读阿乙的小说,我想起弗吉尼亚•伍尔夫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评价:他的小说里有灵魂。(她说:“灵魂是俄罗斯小说的主要特征,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更具深度、更有分量”。)阿乙的小说里透着一股罕见的力量,当我试图追溯这种力量的来源,我发现我不得不借用伍尔夫用过的这个词:灵魂。 翻开这本名叫《鸟,看见我了》的... ❯❯❯

《春天责备》书评:戴着墨镜遥望远方

(刊于2010年11月27日《新京报·书评周刊》) 假如读者对周云蓬一无所知,打开这本名叫《春天责备》的文集,随意翻阅其中的诗歌和随笔,他(她)不一定能想到:作者是一位盲人。收集在这本书里的诗句很多画面感强烈、色彩鲜明:“雪白的马齿咀嚼青草 / 星星在黑暗中咀嚼亡魂”、“闪电 / 像白炽灯 /... ❯❯❯

那些没有读完的小说

我觉得我在读书方面患有轻度的注意力缺失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经常一本书开了个头就看不下去,扔在一边。这件事一方面证明我不适合做书评人,另一方面好像可以解读为:那些我从头到尾看完了的书应该不会太差。当然,被我半途而废的书也并不一定写得不好,很可能是因为我的欣赏水平... ❯❯❯

霍金的《大设计》

很久没看和“科学”有关的书了。读一本写得很烂的小说很可能最后一无所获、纯粹浪费时间。可是读科普读物,就算是一本写得不怎么样的书,只要内容不是那么背离事实,至少读后能有一些获得了知识的满足感。 霍金的最有名的书《时间简史》我还没读过。据说在那本书里霍金在讲解了宇宙的起源之后,并没有完全否定上帝的存在。... ❯❯❯

Jennifer Egan 的《A Visit From the Goon Squad》

詹妮弗•伊根(Jennifer Egan)并不是一位十分有名的作家,她的长篇小说《A Visit From the Goon Squad》(姑且试译为《恶棍来访》)却让人眼前一亮。之所以喜欢这本书,也许和笔者在读小说方面的个人趣味有关。我读小说有些偏食,最喜欢的,是那些出自当代作家之手的带有实验色彩... ❯❯❯

当我们谈论电子书的时候我们在谈论电子书阅读器

1)Amazon.com 本周开始出售最新版本的电子书阅读器——Kindle 3,售价低至 139 美元(约合 945 元人民币),这款新版的 Kindle 不但比以前便宜了很多,而且将首次原生支持中文。 2)盛大将于 9 月 28 日正式发售其独立开发的 Bambook(锦书)阅读器,售价... ❯❯❯

我的新书:《虚拟书评》

写下本文的标题之后感觉略有不妥。“新书”二字好像暗示作者已不止一次出书,在此之前还有“旧书”。其实不是这样。必须声明:这是第一次。这本定名为《虚拟书评》的文集是本人的第一本书。 虽然书名叫《虚拟书评》,但这本书的内容并不完全是虚拟书评(提醒消费者谨防上当)。全书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叫“虚拟书评”,包... ❯❯❯

Kindle DX 初体验

我买了一台新版的 Kindle DX 电子书阅读器。 为什么不买 iPad 呢?——估计有人会问。是这样的:虽然 iPad 是当下最时髦的电子产品(而 Kindle 最火的时候已经过去)、虽然 iPad 不但可以看书,还可以用来上网、看碟、玩儿游戏等等干很多很多很多件事儿(而 Kindle... ❯❯❯

奥康纳为何如此“邪恶”?

(刊于2010年7月11日《上海书评》)   1957年,诗人兼文学评论家T. S. 艾略特读到一本名叫《好人难寻》(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 and Other Stories)的短篇小说集,作者是一位崭露头角的美国南方女作家,名叫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

西洋菜街二楼书店地图

今日得闲,画了一幅“西洋菜街书店地图”,如果你对香港的“二楼书店”感兴趣,可供参考。所谓“二楼书店”,是香港的一个特色,指的是那些小规模的独立书店,这些书店因为租不起底层临街的店面,不得不落脚于商业楼的二楼、三楼、甚至更高的楼层,故此得名。 香港“二楼书店”最集中的地方大概就是旺角的西洋菜街,如果想... ❯❯❯

唐•德里罗的《欧米伽点》:慢放与冥想

(刊于《书城》2010年第6期)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曾于2006年展出过一幅影像艺术作品,名为《24小时精神病患者》(24 Hour Psycho),作者道格拉斯•戈登(Douglas Gordon)把希区柯克的经典恐怖片《精神病患者》(Psycho)去掉声音、以极慢的速度重新播放,看完... ❯❯❯

《云图》的中译本

终于拿到了《云图》的简体中译本。我去年读了这部小说的台版繁体字译本(商周出版,左惟真译),写了一篇书评,文中提到:“由于翻译的局限,作者文字风格的变化多端在台版中译本中表现得不甚明显。” 现在看简体中译本(上海文艺出版社,杨春雷译),可以这么说,这个译本翻译得很通顺,读者读起来不会有什么抱怨,可是,... ❯❯❯

宽衣解带再读书

小时候读书,非常简单:把书买回家,翻开封面,一头就可以扎进书页中去。如今读书,往往要多好几道工序:首先,很多新书外面裹着一层透明的保护膜,需要你动用剪刀或者指甲,刺啦一声,将其撕裂、扯掉、揉成一团、丢在一边。接下来,你可能会看到这本印刷品的体外还裹着一条细长的彩纸,上面言简意赅地印着一些句子,其大概... ❯❯❯

英国味儿的短篇小说

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的处女作、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First Love, Last Rites)几经周折,终于出了中文版。该书收有八篇小说,薄薄的一本,几乎可以一口气读完。中译本的封面设计得很清新、很小资;打开一看,内容却很黄、很暴力,其中有几篇颇为触目惊心。... ❯❯❯

《幽灵代笔》书评:文字背后的幽灵

(刊于2010年4月4日《上海书评》) 在英语里,Ghostwriter一词由“幽灵”(Ghost)和“作家”(Writer)二词拼合而成,指的是那些替别人捉刀代笔的作家(即所谓“枪手”)。《幽灵代笔》(Ghostwritten)是英国作家大卫·米切尔(David Mitchell)写的一部小说,书... ❯❯❯

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

香港书店的一大特色是,几乎每家店里都有专门一架政治“禁”书,这些书的购买者据说主要是内地来港的游客。我翻过这些书,质量良莠不齐,其中不乏东拼西凑的政治八卦。购买前最好先查看一下,以免浪费了上百块港币。 徐中约所著《中国近代史》一书好像从来都没在这类书的架子上出现过,带这本书过海关估计也不会遇到太多麻... ❯❯❯

“被污染的中文”

最近在香港翻书,经常看到“被污染的中文”这种说法。在梁文道所著的书人访谈录《访问》中,有董桥的一段话:“大陆呢,老实说,文字写得好的,真的没有几个,就像陶杰(笔者注:香港著名专栏作家)讲的,他们的文字污染了。” 这几天读香港作家陈云的《中文解毒》,该书的副标题叫《从混账文字到通顺中文》,说的却是香... ❯❯❯

大卫•米切尔小说中译本上市

2007年夏天我读了一本非常好看的英文小说——大卫•米切尔(David Mitchell)写的《Ghostwritten》,还专门写了一篇博客。因为当时这本书在国内很少被人提及,所以也没有一个“正式”中文译名,于是我自作主张,把这本书的名字翻译成“幽灵代笔”。那一年10月份还给《新周刊》写了一篇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