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看见我了》书评:打中部分人的心脏
翻开这本名叫《鸟,看见我了》的小说集,扑面而来的是一些类似于通俗小说、法制文学的故事。全书十篇小说中有一半涉及杀人案,血腥场景比比皆是,其中有几篇的叙事结构基本采用了探案故事的形式。而这些故事几乎全部发生在边远的乡镇,出场人物是警察、妓女、落魄的小城教师、困居乡野的文艺青年、罪犯和疯子。我们先是被这些底层人物和他们的离奇故事所吸引,而当我们深入其中,就会渐渐发现,这些小说所提供的并不仅仅是对好奇心的满足,我们感觉到一些深层的、沉重的、宏大的、令人唏嘘、感动甚至震撼的东西不知不觉地包围了我们,于是我们身陷其中,隐隐感觉到某些位于内心底层的部位受到了触摸。
《巴赫》和《情人节爆炸案》可以说是两篇带有“欺骗”色彩的小说。《巴赫》写的是一位小城退休体育教师的失踪,通篇的叙事风格冷峻如新闻报道,整篇小说近四十页,读者直到读完前三十页可能也看不出这个故事除了猎奇之外还有什么其它意思,然而,小说在最后十页突然峰回路转,随着一段往事浮出水面,你会发现:原来这是一篇写人性压抑、写爱情的小说。《情人节爆炸案》更加“过火”,全篇近五十页,而读者一直要读到最后四页可能才会明白这篇小说写的到底是什么。
阿乙笔下的乡镇、小城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物有一种强烈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在当下的国内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当属少见。时下的中文小说中不乏“关注底层”的作品,但大部分作者似乎并没有找到或提炼出一种恰当的叙事“腔调”,他们的文字读起来不真实、不对劲儿、不好看。阿乙在这方面算得上一个异数,他的文字洗练、冷峻,该克制的地方能够克制,该喷薄的时候可以喷薄。这位作家的文风是一种有趣的混合体:有时是干净利落的白描式短句(如《鸟看见我了》、《两生》),从中能读出一些古代白话小说的底蕴,有时又是澎湃张扬的复句和长句(如《先知》),明显带有翻译小说的味道。
比较奇怪的是,这两种文风有时候会在同一篇小说中不按常理地混搭在一起。例如书中有一篇题为《隐士》的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乡间风物,文字风格基本是中式白描,后半部分是一个因失恋而发疯的乡下看山人的大段独白,而此人嘴里吐出的话竟然是翻译体式的,文字华丽繁复,几乎不像口语(“她以前的笑好像是在阴暗的冰地打开一朵灿烂的光,现在却是压着忧伤。”)。这种文风转换很可能被明眼人批评为一种缺陷。同样,明眼人会指出,在《意外杀人事件》中,小说从开头起一直采用“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接连写了六个不同人物的故事和内心活动,可是,在接近结尾处,小说中忽然冒出来一个“我”,变成第一人称叙事了——这个 Bug 难道不是十分明显吗?除此之外,这本书中很多小说的结构看起来近乎“畸形”:读完《巴赫》,可能一些读者会感觉中间那段长长的营救故事和真正的主题无关,完全没必要写得那么长;而在另外几篇小说里,作者会因为情节需要在中途非常“突兀”地引入一个次要人物,而当这个次要人物完成了他的使命之后,作者又会非常“突兀”地让这个人从此消失。而且,细心的读者不难发觉,这本书里有好几篇小说根本找不出“主要人物”——零零碎碎写了好几个人,但到底谁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呢?
以上所有这些,在我看来,并不是一种“缺陷”,而是一种“风格”。小说本身一个重要的特征和功效就是“陌生化”,而达到陌生化的手段其实很多,奇异的语言、打破常规的结构也是其中之一。我喜欢不按常理出牌的作家。在我读这本小说集的时候,这些“怪异”之处其实加深了我对这位作者的兴趣,增添了这些作品的魅力。
然而,这本小说集最吸引我的并不是它的技术层面(事实上,书中有几篇小说存在着一些真正的问题:比如,作者有时在情节上过度依赖于巧合;《火星》、《两生》这两篇有骨无肉,流于苍白;而有些小说读起来略显松散)。我感觉,阿乙的这些小说带有一种冲击力。这种冲击力并非迎面一拳、直刺一刀,它更像一只无形的暗手,在不知不觉中偷偷抓住你、掌控你,让你感到震颤。
阿乙的上一部小说集取名为《灰故事》,其实这个名字如果被用于这本书也十分合适。此书的十个故事无一例外,全是灰色的、带有悲剧色彩的故事。书中的人物绝大多数都是处于社会底层、被蹂躏、被扭曲、性格软弱窝囊的小人物。然而,作者刻画这些作为弱者的小人物,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博取读者对他们的同情(事实上,他们当中很多人并不值得同情),我觉得,在这些小说中,作者想要向我们展示的是这些作为弱者的小人物在生命中某一瞬间所爆发的来自内心深处的强烈的能量。这种因长期扭曲而积聚起来的、来自于弱者的能量往往十分骇人,在《意外杀人事件》中这种能量通过连环杀人爆发;在《情人节谋杀案》中这种能量通过引爆炸药爆发;在《先知》和《隐士》中这种能量通过癫狂爆发;在《巴赫》中这种能量通过逃离爆发。这些爆发对于这些弱者改变自己的命运基本上无济于事(所以这些故事都是悲剧),但是,在这爆发的一瞬间,我们忽然看到了这些窝囊的弱者内心深处强大的力量,我们看到了他们的灵魂。
这种有灵魂的小说是有力量的小说。能够写出这种小说,大概需要作者具有足够的沉积、足够的情怀、足够的诚实、甚至足够的寂寞。作者阿乙为这本书撰写的前言出乎意料地让人感动(我很少被一本书的前言打动)。这位一度在边远乡镇做警察的年轻作家说他很长时间以来一直羞于承认自己是写作者,但他坚持在暗中写作,“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一半的生命是坐牢,一半是挖地道”。他说,“我仍旧走在黑夜里。我仍珍惜这黑暗,即使黎明迟迟不来。”他说,“我觉得我的文字稍许能打中部分人的心脏。”
我觉得这件事阿乙绝对做到了。
评论: 5
【 评论已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