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〇不完全小结
2. 几年来已习惯于以异乡人的身份生活在某地。愈发体会到:若想深刻看透某地的特色与本质,最佳途径就是搬到另外一个地方住着,然后远远地回顾、咂摸前者的滋味儿。
3. 若不可行,旅行也是一个办法。2010年去了趟阳朔,去了趟东南亚,又去了一趟台湾。其中台湾之行印象最为深刻(留待后述)。不管是东南亚还是台湾,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有比香港更大、更体面的书店。
4. 说到读书,2010年的阅读量并不是很大。所读文学作品中,短篇小说倒是占了不小的比例。卡佛的《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波拉尼奥的《Last Evenings on Earth》、《The Insufferable Gaucho》、布鲁诺•舒尔茨的《鳄鱼街》、朱利安•巴恩斯的《The Lemon Table》、麦克尤恩的《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奥康纳的《好人难寻》、阿乙的《鸟,看见我了》等等。
5. 长篇小说也读了几本。Jonathan Franzen 的《Freedom》可谓美国年度最火文学小说。虽然有炒作过度之嫌,但这本大部头小说我是真的读进去了,而且对书中人物生出一些情感。我虽然并不好“当代现实主义小说”这一口,但真正写得好的,还是能够感受到它的好。《Freedom》绝不是炒作出来的烂小说,我从头到尾读完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本书写得很不错。
6. 我是在 Kindle 上读完《Freedom》的。在读书方面,2010与往年最大的不同是我买了一台 Amazon 的电子书阅读器 Kindle DX。有了这玩意儿,很多以前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美国刚刚出版的英文书可以马上(低价、无运费)下载阅读;大量的 PDF 资料读起来也再不需要因为怕费眼而打印出来;出门时带上它,如怀揣上百本书,心里踏实。
7. 于是说到科技方面了。2010年最火的网站无疑是新浪微博。此物容易让人上瘾。这就好比你在公司的格子间里工作,隔壁的休息室里永远有一帮人手托咖啡杯在那儿眉飞色舞地神聊,时时刻刻牵动着你的注意力、令你分心、让你老想挪动屁股走到那间人气旺盛的屋子里看看大伙儿都在聊什么呢。我强烈怀疑这玩意儿会影响工作。
8. 微博时代开始了,我眼见很多以前博客写得比较勤的人都转移到微博,渐渐把博客给“荒废”了。但我想提醒大家:微博这玩意儿及时性虽强,但并不适合保存文字,要是您时不时写点儿内容有些深刻、文字有些质量的东西,建议您同时弄个博客,至少定期把这些东西存个档什么的,否则这些用了心的文字很容易被淹没于大量的没心没肺的闲话当中,有一天可能找都找不着了,多可惜啊您说。
9. 2010年看了几部电影(《让子弹飞》等贺岁片还没看)、几场演出,听了一些歌。《盗梦空间》的故事创意非常不错,如果人物刻画、台词再精致点儿就更好了。获得美国影评界高度评价的《The Social Network》我怎么觉得没什么亮点?大概观众对搞 IT 的这帮 Geek 不熟悉,心存好奇。几年前在硅谷见足了这号人,所以没觉得有什么新鲜的。
10. 2010年让我稍稍感动了一下的电影是一部不见经传的欧洲电影《The Concert》。这部片子大部分篇幅都是非常传统(甚至有些接近俗套)的俄罗斯式黑色幽默,但在最后二十分钟完整地呈现了柴可夫斯基的一部交响乐作品,竟然十分感人。
11. 2010年发现了一个叫雷光夏的台湾六零后创作型女歌手,写的、唱的都很好听。
12. 2010年看过的最精彩的演出是在香港演艺学院小剧场的一场免费演出,两位不知名的女歌手(一位来自德国,一位来自法国,都已有些年纪)分别独唱法国香颂。那位法国歌者开始时戏谑、轻快,后来忽然开始抒情,竟然把《La Vie En Rose》这样的熟歌唱得凄楚动人,也竟然能在一首歌里同时传达欢乐和哀伤两种情绪,看得人情绪起伏,十分感动。
13. 2010年有幸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文集《虚拟书评》,也获得了一些好评和关注。想想这件事,觉得这一年过得好歹也算是有个交代。
评论: 10
微博只是发声的功能键。Q聊的另一版本。七嘴八舌,说过就过了。
博客至少是记录。
【 评论已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