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展示,不要讲述!”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作者不应该直接使用类似“这个人很贪婪”、“生活条件很艰苦”之类说明、概括的文字,而是要通过描绘具体的场景、动作、对话等让读者自己体会出“这个人很贪婪”、“生活条件很艰苦”的感觉。简单说,就是写小说时要避免“讲述”(Telling),多使用“展示”(Showing)。
这条写作规则其实是有道理的,如果一篇小说中充满了作者的“直抒胸襟”、而缺乏细节描写,没有画面感,那样读者就不会产生切身的感受,这篇作品充其量只能算得上是一个故事,不能称其为好的小说。
大部分当代写小说的人好像都很重视“Show, don’t tell!”这一原则。然而,当任何东西上升到近乎“金科玉律”的地位,很多爱捣乱的人(比如我)就会出来怀疑一下,找找茬,甚至试图反其道而行之,看看什么效果。
其实,很多成功的小说并不是完全遵守“要展示,不要讲述”这一原则的。随便举个中国古代文学的例子,《聊斋》里的《聂小倩》是这样开头的:
宁采臣,浙人,性慷爽,廉隅自重。每对人言:“生平无二色。”
按照“Show, don’t tell!”的原则,“性慷爽,廉隅自重”这种直接告诉读者人物性格的写法是非常不好的。如今这种叙事腔调基本上不会在《收获》、《十月》之类的纯文学刊物上出现,最多可能在《故事会》上偶尔见到。
再举些当代作家的例子,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博尔赫斯。小说《釜底游鱼》是这样开头的:
一个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郊区居民,一个除了好勇斗狠之外一无可取的无赖泼皮,投身巴西边境骑手纵横的荒漠,妄想成为走私贩子的头目,这种事情似乎注定是不可能的,我要向有此见解的人叙说本哈明•奥塔洛拉的遭遇……
显然,博尔赫斯的这种叙事风格更接近于《聊斋》,而不是大多数当代小说。另一个例子就是卡夫卡。很多卡夫卡的中短篇小说读起来也更像故事,而非小说,就是因为他在很多地方直接进行“讲述”,而没有费力气去“展示”。“Show, don’t tell!”其实是力图淡化作者(或叙事者)的声音,希望达到更“客观”的叙事效果。如果你读过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你会记得这是一位喜欢“夹叙夹议”、在小说中加入大段议论的作家。显然,米兰•昆德拉也不是“要展示,不要讲述”这一原则的好榜样。
我感觉,“Show, don’t tell!”在当代文学中(好像美国文学更明显)有些被过于重视了。严格遵守这一原则的小说难免会有一个问题:太啰嗦。如果作者不敢(或认为不应该)直接去写任何太主观的描述(例如:汤姆很吝啬),那么为了“展示”这一点,他不得不花费文字去提供一些场景或细节,这样,小说难免很拖沓。
戴维•洛奇的小说《好工作》的开头真是让人读不进去:作者花了好几页纸写主人公在清晨起床、去浴室洗漱的场景。“展示”倒是很充分,可是读者快要睡着了。作为一个读者,如果我知道我不得不忍受长篇累牍的乏味场景描写去领会作者试图向我“展示”的一个概念,那我更情愿作者直接把它“讲述”出来。
所以,我觉得对“Show, don’t tell!”这种东西绝不能过分重视。充其量,“要展示,不要讲述”只能算是一种(在当代颇为流行)的写作风格,而不是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理。含蓄固然有含蓄之美,但有时候,“有话直说”也是应该的。
评论: 8
[固然]怎样,[但有时候]...[也是应该的.]
这样说,就不能挑剔什么了
这个是观察+技术+改稿的问题。
另外,得看要写什么样的小说。但凡被直接定义(tell)的事物,大部分都会沦为死物。很容易丧失小说的不确定性。
换句话来说,先去定义,然后再使其饱满和丰富,这个技术比“Show, don’t tell!”要难上数倍。
你的《虚拟书评》已认真读完。谢谢。
“直說無妨” 何必那麼多贅字描述呢.......
【 评论已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