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法的外行扯淡
2. 我小学的时候在少年宫学过几年书法,基本上没开窍。就记得一个乱糟糟的教室里,散发着有点儿臭烘烘的墨汁味道,一帮小孩儿,每人面前铺着一张元书纸,摆着一本字帖(我的那本是颜真卿的《颜勤礼碑》),胳膊上、脸上可能还粘着墨迹,手里抓着一只毛笔,悬肘、临帖。
3. 我现在写毛笔字仍坚持悬肘,而且觉得写大字比写小字容易。小时候练字时写的都是有CD盒那么大的字。我一直以为名人题字时写的也都是大字,后来才知道,很多人写的都是豆腐块大小的字。
4. 名人的毛笔题字,随处可见。有些我觉得很舒服,比如“中国银行”这四个字,每次都多看几眼;有些觉得很别扭,比如,每次在机场看见“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这几个颤颤巍巍、哆哆嗦嗦的毛笔字,都感觉自己仿佛发了高烧,站都站不稳,很不爽。(但同一个人写的“今晚报”三个字就舒服得多)。
5. 书法这东西,虽然古老,可是和当代艺术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看一幅抽象的现代派油画,很多人会说“看不懂”,心理暗自琢磨这是不是一件“皇帝的新衣”?同样,很多人看草书,心里会怀疑“是不是瞎写的”,我怎么就看不出好在哪里呢?
6. 但我坚信,比起现代派绘画,书法“唬人”的成分要少得多。很多现代派美术作品是靠观念取胜的,而书法,每一幅作品里都有技术成分在。行家一看,就可以看出写字者的功力有几成。功力体现在什么地方呢?至少包括:线条的质量。
7. 书法其实是一种运动。与其相近的是舞蹈。书法是一种即兴表演,一气呵成(“不能描”!),写字者手腕的灵活性和力量被映射到纸上,体现的是由墨构成的线条的质量。线条的质量,呵呵,比起间架结构之类,重要得多。
8. 中国的传统文化人(以及不少北京的出租车司机)都喜欢故作高深地扯淡,说一些听起来似乎耐人寻味、很深刻、但其实经不起推敲的话,比如“字如其人”——试图把字品和人品联系起来。在历史上,奸臣蔡京、秦桧和严蒿的书法造诣都很高。
9. 小时侯练书法时老师教过一句话,叫“宁拙勿巧”,这句话也颇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我们的文化传统中一向有自己压抑自己的倾向。我觉着吧,“宁拙勿巧”应该是一种境界,而不是一种方法。你刚开始时喜欢花哨、喜欢漂亮,这是天性,不应该压抑,等你修炼一番,境界高了,自然就觉得腻了,转而追求“拙”了。如果一上来就整这个,不是显得有些变态么?
10. 但是我感觉古人也不都是因循守旧的。在书法上,清朝文人对“魏碑”的推崇就能说明这一点。这些人不再热衷于规矩、儒雅的“馆阁体”,转而从南北朝时期 匠人雕刻的碑文中汲取营养,写出的字稚拙、峻厚、充满情趣。我猜想,这在当时不就是“现代派”么?
11. 小时候练书法时老师讲过另外一句话:“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说的是要学就要向最牛逼的学,这话非常有道理。就像一个人学习写小说,应该多看大师的作品,如果整天读的全是《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之类,怕是混不出来。
评论: 7
========================
哇哈哈哈 顶这句!
字如其人嘛,我觉得挺有道理的。字体现不出一个人的品行道德,但确实能看出一点人的性格。我性格比较拘谨,放不开,行草写的就不好,但楷书就练的像那么回事。
【 评论已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