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家的腔调(二):苏童
作者:比目鱼,
发表时间:2008-05-27 00:13,
分类:我也读书
上次写了篇题为《小说家的腔调》的博客,今天忽然觉得这个话题可以接着往下写。这次聊聊苏童。
我喜欢苏童的小说,尤其是苏童早期的短篇小说。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苏童和余华、格非、孙甘露等作家被认为同属“先锋文学”的行列。在苏童那个时期的小说里不难找到那种特有的“先锋文学”腔调:
我选择了这个有风的午后开始记录去年的流水帐,似乎相信这样的气候有益于我的写作。日子一天天从北窗穿梭而过,我想起一九八七年心情平静如水。在潮汐般的市声和打夯机敲击城市的合奏中我分辨出另外一种声音,那是彩色风车在楼顶平台上旋转的声音。好久没有风了,好久没想起那只风车了,现在我意识到风车旋转声对于现实的意义,所以我说,平静如水。(《平静如水》)
然而,苏童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能够驾驭不止一种的腔调。他使用不同的风格,向读者展示了一些完全不同的风景。其中一种就是颇有特色的“南方小城故事”:
当我回忆南方生活时总是想起一场霏霏晨雨。霏霏晨雨从梅家茶馆的屋檐上淌过,变成无数整齐的水线挂下来,挂在茶馆朝街的窗前。窗内烟气缭绕,茶客们的脸像草地蘑菇一样模糊不定,闪闪烁烁。只有姚碧珍的形象是那样醒目,她穿着水红色的衬衫,提着水壶在雨线后穿梭来往。我看见她突然站在某个茶客面前,伸出手做了一个极其猥亵下流的动作。(《南方的堕落》)
苏童本人生长于苏州,所以他能够写透南方的感觉似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可是在苏童的笔下还有一种可以被称为“乡村风景”的东西,这些以乡村为背景的小说完全没有“香椿街”式的潮湿、阴柔、腐朽,而是充满了“原生态”的原野气息:
民俗学家到达八棵松村是去年冬天的事。他提着一只枕形旅行包跳下乡村公共汽车,朝西北方向走。公路上积着薄薄的绒雪,远看是淡蓝色的,逶迤而过的高压线和电线杆把公路割成均匀的方格,偶有鸟群飞掠过赶路人的头顶,很突然又很有秩序。民俗学家朝八棵松走着,实际上他也成了我记忆中的风景。(《仪式的完成》)
提到苏童的小说,就不能不提苏童笔下的“女性小说”,如《妻妾成群》、《妇女生活》、《红粉》等。这些小说关注女性的命运,叙事风格更加回归传统,不少还被改编成电影。作为一个男性作者,苏童写女性写到了能够得到大量女性读者共鸣的地步,确实不容易。对于苏童的女性小说,我觉得其中有些(比如《妇女生活》)本来可以写得篇幅更长、更丰满一些(注:此处的“丰满”二字指的是小说的结构,而非人物的体型)。
四太太颂莲被抬进陈家花园时候是十九岁、她是傍晚时分由四个乡下轿夫抬进花园西侧后门的,仆人们正在井边洗旧毛线,看见那顶轿子悄悄地从月亮门里挤进来,下来一个白衣黑裙的女学生。仆人们以为是在北平读书的大小姐回家了,迎上去一看不是,是一个满脸尘土疲惫不堪的女学生。那一年颂莲留着齐耳的短发,用一条天蓝色的缎带箍住,她的脸是圆圆的,不施脂粉,但显得有点苍白。颂莲钻出轿子,站在草地上茫然环顾,黑裙下面横着一只藤条箱子。在秋日的阳光下颂莲的身影单薄纤细,散发出纸人一样呆板的气息。(《妻妾成群》)
此外,苏童还写过中国古代题材的小说,如《我的帝王生涯》和最近的《碧奴》。我个人觉得这些写古人的小说并非苏童的最上乘之作。苏童的小说我最喜欢的是他的短篇,尤其是那些早期的短篇小说,非常精彩。
前一篇:
后一篇:
评论: 5
这篇很好。我也喜欢看张大春的《小说稗类》。
我喜欢苏童的小说,苏童的小说比较关注现实。
我晕倒。。。。
苏童,我只看过《神女峰》
为什么我每次都恰巧能看到出名作家的最不出名的一部作品?
苏童,我只看过《神女峰》
为什么我每次都恰巧能看到出名作家的最不出名的一部作品?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里波特,每一个读者的人生经历不同,理解能力也不同。你所写出来的,也仅仅代表你个人的观点。其实写评论的人是最傻的人。。。。。。。
嘿嘿.前段时间有在报纸上写了一篇短短的关于苏童的书评.
嗯.他的短篇小说也是我最喜欢的.
99书城又卖.一套五本.每本只需要9.9是所有网店中最便宜的.
嗯.他的短篇小说也是我最喜欢的.
99书城又卖.一套五本.每本只需要9.9是所有网店中最便宜的.
【 评论已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