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差》
作者:比目鱼,
发表时间:2007-12-08 02:17,
分类:我也读书
我喜欢这种薄薄的(不到200页)、装帧朴素而干净的书。我在北京机场买了这本智利作家安东尼奥•斯卡尔梅达写的小说《邮差》(李红琴译),书薄、故事简单、人物不复杂,飞机在上海机场降落时书已经轻松地读完了一大半。
《邮差》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讲的是一个智利的小青年,找到了一份替邮局送信的工作,他的服务对象只有一个人,这个人是附近一座小岛上唯一识字的居民,他就是著名的智利诗人、后来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共产主义者巴勃罗•聂鲁达。随着时间的流逝,邮差和聂鲁达之间建立了友谊,邮差开始学习写诗,并且开始向诗人寻求人生建议,他们目睹了对方的命运起伏,共同经历了国家的政治动荡。
说实话,我对这种故事一般说来不会太感兴趣——太温馨、太《读者》,而且书中那些涉及政治的情节对于我们这些接受过良好共产主义教育的人来说没什么新鲜的。这本书的人物塑造也比较平面化,缺乏深度,语言和结构也没什么太大的特色。
但是,《邮差》这本书还是有它的迷人之处的。我喜欢这本书营造的那种理想主义化的、令人产生怀旧情绪的、浪漫而纯真的氛围:南半球波涛汹涌的大海环抱着的海岛、朴实、爽朗、热情奔放的智利渔民、满怀共产主义理想、富有幽默感的诗人、骑着单车在空气潮湿的海岛小路上送信的邮递员、海边小酒馆里的美酒和诗歌朗诵、海边夕阳下年轻人的浪漫约会——这些东西让人读起来恍如隔世,仿佛在旧物店里抚摸一些属于一个已经逝去的时代的纪念品。这些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人们已经不再那么理想主义、不再那么容易被诗歌和政治口号蛊惑、不再那么幼稚单纯,甚至不再那么乐观,但当我们偶然回首、通过记忆或文字重温那个逝去的时代时,我们可能会发现那些日子和人比起我们现在的日子和人或许多了一些诗意。
前一篇:
后一篇:
评论: 1
07年在季风看到《邮差》的中译版,包装给我很深的印象,看过电影版,影片配乐带有海水的腥咸味道,和一种苦涩,但是与那蔚蓝的大海放在一起,透着清朗和淡淡回忆。喜欢那单纯的人与人的交往。
【 评论已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