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

看完了村上春树的小说《海边的卡夫卡》的英译本(Kafka on the Shore,Translated by Philip Gabriel,卓越网有售)。之所以没读中译本,是因为觉得该书的中文翻译比较不和胃口(见前面写过的一篇博客文章)。

这是我读过的村上春树的第一篇长篇小说。以前读过一些短篇,包括最近的《东京奇谭集》。村上春树的小说我还是能够读进去的,我觉得他小说里表现出来的某些气质比较对我胃口,比如一只大象忽然就莫名其妙的失踪了这种故事。

由于读过的村上春树的东西并不算多(而且村上粉丝众多),所以不敢乱下结论,不过我觉得村上春树这个作家吸引我的地方有以下几个方面:1)富有想象力、时而很怪异的情节。2)比较冷静、超脱的叙事风格。3)小说的结构。如果我再年轻十五岁,我可能还会对他的笔下的人物以及小说的整体气氛产生共鸣。

对于《海边的卡夫卡》,我比较喜欢小说里的一些“灵异”场面:比如智障老者和猫对话、鱼像雨一样从天而降等等。我也比较喜欢这部小说的整体结构——两个开始看起来并不相关的故事交替叙述,最后终于重叠在一起。人物方面我喜欢那个智障老人,不知道中文译本如何,英译本里这个人物在对话时使用的语言很有特色,听起来有一种亲切感。

我比较不喜欢《海边的卡夫卡》的整体故事,尤其觉得结尾部分比较令人失望。也许这本书不是写给我这种三十多岁的人看的,尽管这本书里充斥着对人生的讨论,读下来我并没有感到有什么东西触动我,让我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另外我读小说还有一个毛病:不喜欢小说里的人物在对话里直接谈抽象的概念,比如人生、爱情等等。我觉得一个好的作家应该让读者自己去领悟他要传达的意思,而不是直接借人物之口说出来——海明威就能做到这一点。

《海边的卡夫卡》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叙事节奏比较慢,写了很多对推进情节没有太大作用的细节,比如说这个人物一天是怎么过的:早晨吃了什么,然后干了些什么,中午又去哪儿吃了饭,吃的是什么,下午干嘛了,晚上又吃了什么……。有些读者可能不喜欢这种写法,但我还是挺喜欢这些琐碎的细节描写的,它让人体会到一种真实感和时间感。另外如果没有这些日常生活琐碎描写的衬托,小说里出现的“灵异”情节就会显得没有根基、不可信。

另外有一点是我没有太多证据的直觉。据我所之,日本人在某些方面是非常“崇洋”的,日本的青年一代虽然普遍英文不好,但对欧美文化(主要是流行文化)却非常崇尚,尤其体现在对某些欧美乐队、名牌的狂热上。我隐约能从村上春树的小说里感觉到这种心态:你可以数一下他的小说里提到的欧美乐队、歌曲、明星、电影、服装品牌的出现频率,这些符号往往用来表现人物的“酷”,虽然不能说没有效果,但我还是更希望看到村上春树少使用这些元素。

评论: 2

1.
免费小说阅读网
2007-07-19 15:11
村上春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个作家,虽然比较小资吧,呵呵
2.
ranbeira
2009-02-04 18:08
相对于《海边的卡夫卡》,我更不喜欢《斯普特尼克恋人》,文字根本没深入到故事内部。搞怪嘛,好象是日本的某种传统,也没啥好说的。

我想,一些重复的情节倒是足以叫村上失色,比如,与老年妇女的性交,此情节在《挪威的森林》的结尾中也出现过。

【 评论已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