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克林的荒唐事》书评:荒唐之中见真情

(刊于08年5月18日出版的《新闻晨报》)

去年秋天我在纽约淘书的时候,在很多家书店陈列的推荐书中都看到了保罗•奥斯特的《布鲁克林的荒唐事》(The Brooklyn Follies)。在著名的“思存书店”(Strand Bookstore)里,这本小说旁边还立着一张书店员工手书的推荐卡片,印象中上面写的是“此书是对布鲁克林和当代美国社会的生动描绘”。

对于通过《纽约三部曲》、《神谕之夜》或《幻影书》熟悉保罗•奥斯特的中国读者来说,《布鲁克林的荒唐事》在风格上也许会显得略有不同。在这本书中奥斯特似乎放弃了他以往惯用的后现代小说把戏,收敛起兴致勃勃的实验态度,用成熟而稳健的笔法写了一部在内容上更加贴近现实,在形式上更加传统的长篇小说。

“我在寻找一个清净的地方去死。有人建议布鲁克林。”小说开头,我们看到59岁的主人公内森——一个身患癌症的退休保险公司雇员——回到小时候居住过的纽约布鲁克林区等待死亡叩门。内森在布鲁克林偶然遇到了失散多年的侄子汤姆,并由此结识了汤姆的老板以及一系列有着不同经历的人物。一个接一个的事件和巧合使他们的生活轨道发生重叠,引出了一段段滋味各异,但都引人入胜的历险和故事。

《布鲁克林的荒唐事》聚焦于从 2000 年美国大选直至 2001 年 9 月 11 日的纽约布鲁克林。这本书中,主人公内森为了消磨时间,计划写一本叫作《人类愚行大全》的回忆录,而奥斯特的这部小说本身无疑也是一次对人间愚行和不幸的记录:破碎的家庭、疏离的亲子关系、失败的事业追求、贪婪导致的犯罪、吸毒带来的后果、宗教的阴影、性取向的问题、国家前景的灰暗化——这些负面的、阴暗的画面构成了这本小说的背景图像。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当一些各自有过荒唐经历的人走到了一起,我们逐渐可以感觉到一种温情和力量,并对这些人物产生亲切感。我们目睹了他们的愚行和不幸,同时我们也感觉到他们身上的人格魅力。

我在去年读过《布鲁克林的荒唐事》的英文版。当时读后感觉有些不过瘾,因为此书不如奥斯特的其它作品那样奇巧怪诞、花样重重。半年之后当我拿起这本书的中文版,我忽然发现这本小说里的人物仍旧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里,反倒是那些更加“后现代”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的已经开始变得身影模糊。不同于以《纽约三部曲》为代表的那些虚无缥缈的实验小说,《布鲁克林的荒唐事》把视线转回到活生生的人间,把人物放到了小说的核心位置。这些人物不再是那些围绕着身份的迷失、命运的偶然性这些抽象概念而塑造出来的符号化的人物,而是一群有着各自的困惑和问题、可以感觉到他们真实呼吸的典型美国人。

保罗•奥斯特在布鲁克林居住了十多年,这本小说无疑是作者对这个地区长期观察的结果。在这本书中作者更是打破禁忌,直接表达了对美国政治的看法。《布鲁克林的荒唐事》不但让读者走近了布鲁克林、纽约和美国,更可以让我们走近保罗•奥斯特本人。

(《布鲁克林的荒唐事》,(美)保罗·奥斯特 著,陈安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3.0 元)

后一篇:

评论: 4

1.
麦畦
2008-05-19 11:00

......
2.
wujun91486
2008-06-30 18:31
比目鱼兄,看了《神谕之夜》之后,我又买了《布鲁克林的荒唐事》,但觉得陈安翻译的不怎么好,不如潘帕。
网上我没找到这本《布》的英文电子版,麻烦发给我一份看看。

在我的博客里可以看到我列出的一些例子。请指教!
博主回复:
我也没有《布》的电子版。我看的英文版是纸书。
3.
wujun91486
2008-06-30 22:33
OK, 可能是我记错了,也许是在另一个地方看到有个人说有电子版。不过我的确感觉陈安翻译的有些别扭,随便选我找出的2条在这里请教一下吧:
 P10:“他从未受到过的最沉重的打击”和“他也没有感到”两句里的“他”应该是“我”才对。
P16:“攀登着学术梯子,有系统地升往职业生涯”。翻译地生硬。
 P25:“他以一种智力的投射和猛击逼使你做出出色的回答”。怪异的措词
博主回复:
你好!这本书的中译本不巧被我留在了外地。我现在手边只有英文版。此书我先读的是英文版,后来读中译本时基本是速读,没有太多留意翻译的字句。

你提到的第一处,我找了一下,对应的原文应该是:For her big brother, it was hands down the worst he had ever received, and not even his own cancer and near death several years later came close to duplicating the misery he felt then. 这段文字其实有点儿怪,因为此处的 her big brother 和后面的 he,指的其实都是叙事者“我”。这是一种从第一人称叙事忽然转换成第三人称叙事的手法,用的是“他”,但读者可以看明白指代的其实是“我”,读英文版时并不觉得别扭。关键要看中文到底是怎么翻译的。因为手头没有中译本,暂时不好评价。

第二段的翻译是不太顺。原文是:When I did , I imagined him forging ahead with his studies, systematically advancing his career as he scaled the academic ladder.

第三段读起来也不太顺。原文是:There was something provocative about the way he kept coming at you, a darting, jabbing kind of intelligence that made you want to give good answers when he started reeling off those sly, overly personal questions of his.
4.
wujun91486
2008-07-01 09:45
嗨,鱼兄,感谢你总是及时的回复。 :-)
已订阅你的博客,以后当继续请教。

【 评论已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