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卡夫卡》和《Kafka on the Shore》

周六傍晚下了一场雷阵雨。雨停后空气清新,街道干净,我和老婆走到SOHO现代城的光合作用书房里翻书,在二楼英文原版书架上看到一本村上春树的小说《海边的卡夫卡》的英译本(Kafka on the Shore),随便翻了翻,不知不觉读完了前三章。出于好奇,又跑到楼下拿了一本中译本《海边的卡夫卡》(林少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对比着看,这才找到了为什么几年前最初翻看中译本的时候没有读下去的原因。

坦率地讲,我觉得《海边的卡夫卡》的中译本翻译得不好,仅停留在把原文的意思翻译出来的层面,语言生涩、语感欠佳,读起来不顺畅。我们不妨对比一下同一段落的英文翻译和中文翻译。

英文翻译如下:

The school I'm going to is a private junior high for kids who are upper-class, or at least rich. It's the kind of school where, unless you really blow it, you're automatically promoted to the high school on the same campus. All the students dress neatly, have nice straight teeth, and are boring as hell. Naturally I have zero friends. I've built a wall around me, never letting anybody inside and trying not to venture outside myself. Who could like somebody like that? They all keep an eye on me, from a distance. They might hate me, or even be afraid of me, but I'm just glad they didn't bother me. Because I had tons of things to take care of, including spending a lot of my free time devouring books in the school library.

这段英文翻译用词自然、口语化,短句和复合句的搭配错落有致,读起来有一种流畅的节奏感。“blow it"、“boring as hell" 这些口语词汇让人感觉说话的确实是一个有着某些叛逆性格的中学生。

下面是中文翻译:

我上的是一所私立中学,里面几乎全是上流家庭或有钱人家的子女。只要不出大格,就能直接升入高中。他们个个牙齿整齐、衣着干净、说话无聊。在班里我当然不受任何人喜欢。我在自己周围筑起高墙,没有哪个人能够入内,也尽量不放自己出去。这样的人不可能讨人喜欢。他们对我敬而远之,并怀有戒心。或者感到不快、时而感到惧怕也未可知。然而,不为他人理睬这点莫如说正中我下怀,因为我必须独自处理的事堆积如山。休息时间我总去学校图书室,贪婪地阅读不止。

且不说这段中文翻译存在标点符号的运用不当,读起来也完全没有节奏感,找不到前后句子之间的语感上的呼应。“在班里我当然不受任何人喜欢”这种别扭的句子完全可以改成“班里自然没有人喜欢我”。“时而感到惧怕也未可知”这种说话方式用在一个年仅十五岁的叙事者身上大概不太合适吧。“然而,不为他人理睬这点莫如说正中我下怀”——多拧巴的句子!仿佛出自某迂腐文人之口,而不是一个有些COOL的少年。

再对比一下另一段落。英文版如下:

Shikoku, I decide. That's where I'll go. There's no particular reason it has to be Shikoku, only that studying the map I got the feeling that's where I should head. The more I look at the map--actually every time I study it--the more I feel Shikoku tugging at me. It's far south of Tokyo, separated from the mainland by water, with a warm climate. I've never been there, have no friends or relatives there, so if somebody started looking for me--which I kind of doubt--Shikoku would be the last place they'd think of.

对应的中文翻译:

目的地定在四国。并无理由必须是四国。只是查看地图时,不知什么缘故,觉得四国像是自己应去之地。看了几次都觉得——或者不如说越看越觉得——那地方 令我心往神驰。远在东京南方,海把它同本土隔开,气候也温暖。那是我从未去过的地方,一个熟人一个亲戚也没有。所以就算有人查寻我的行踪(我不认为会出现 那样的人),也不至于把目光投向四国。

这段文字读起来生涩、别扭、磕磕绊绊。“目的地定在四国。并无理由必须是四国”这种句子像是翻译软件自动生成的硬梆梆的句子。我看这段不如这样翻译:

我决定去四国。其实选择四国并没有什么特殊原因,只是因为查看地图的时候直觉告诉我应该去四国,我每次面对地图都有这种感觉,而且越看越觉得这个地方在吸引我。四国在东京南边,气候温暖,与本土隔海相望。我以前从没去过那里,在那儿也没有任何亲戚朋友,所以即使有人开始找我(我怀疑真会有人这么做)他们也不会想到四国这个地方。

我不明白为什么《海边的卡夫卡》的中译本不使用平实、口语化的汉语——是为了忠实原著?相比之下,这本书的英译本《Kafka on the Shore》语言朴实、通顺、流畅,找不到中文译本里那种生涩的语言,曾被《纽约时报》评选为2005年十佳图书之一。有一点可以肯定:村上春树英语不错,但不懂汉语,他本人肯定阅读甚至校对过英文译本,并认可这种口语化、顺畅的英文翻译。由于村上不懂中文,所以我们无法得知他对中文译本的态度。

村上春树的小说我读过一些短篇,有几篇印象很深。他的著名的长篇如《挪威的森林》和这本《海边的卡夫卡》我都是读了个开头就没读下去。看来以后读村上要读英文译本。

评论: 25

1.
ice
2007-07-08 22:26
英文是翻译得很流畅,但是林少华的中文有他的特点.村上春树的书在中国得到如此广泛的阅读,与林少华的翻译有着莫大的关系.
村上春树笔下的人物基本上都是比较木讷的,用逻辑性不太强的句子反而突出人物性格.

你的翻译也很好.但是显得太专业太流畅了,与一个十六岁的少年的语气显得不太相衬.
博主回复:
感谢您的留言。其实我说的不是翻译的逻辑性问题,而是翻译者的语感问题。十六岁的少年大概不会使用“不为他人理睬这点莫如说正中我下怀”这样的句子吧。
2.
tiger
2007-07-09 01:47
比林少华先生的翻译好的,我没有看到过,事实上市面上也没有其他版本的。
我觉得翻译是需要看参照原文,我说的原文当然指的是日文,而不是英文的翻译本。至少我读完全部林的翻译,我没有觉得什么不好。
博主回复:
其实村上春树的小说还有赖明珠的中文译本。
3.
陈琛
2007-07-15 23:33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263588&PostID=6874200&idWriter=0&Key=0
4.
寒雨不凉
2008-02-29 10:45
村上的作品在国内广受欢迎,我觉得林少华的翻译功不可没。因为我不懂日文,所以没法直接看日文版。如果要看作者最直接的表达,还是看原版的为好。我以为将从日文翻译过去的英文版再译成中文,去和林少华的译文去对比,毫无意义。我并不是说林少华的翻译十全十美,只是在我具备看懂日文原版的能力之前,我很享受他的文字。
5.
lala
2008-03-29 23:34
笔者很明显是一个被英语文化侵蚀严重的人,无法理解晦涩的中文要表达的含义来的更贴近人物性格,而村上写海边的卡夫卡时,并不完全站在少年的角度,而更像是一种回忆性的东西。而且,日本人对中文的熟悉度并不低于对英语的。村上春树本人也很认可林少华的译本。虽然无可厚非是没有原文来的好。
另外,英语要翻译成那样是有他语言本身的原因,西方思维本来就直截,根据读者需求翻译成那样是可以理解的。
6.
2008-04-24 19:07
这本书英文版和中文版我都读过了.首先我觉得林翻译的还是有自己的特色的,这种感觉最明显的就是我在读英文版的时候,文字的感觉是和中文版相通的,这说明两位译者都准确的传达出了原著的感觉,而不仅仅是逐字翻译.

再者,英文本身也是译本,而非原著.你所说的中文版比英文版差很多本身就靠不住,要比较也只能和日文原版比.

7.
洛雅渊
2008-09-15 17:19
  赞同前面几位的看法。
  我最开始看的村上的书就是海边的卡夫卡,也是林的译本。没觉得语言有什么繁琐。
8.
留文
2008-10-12 05:04
因为博主,我开始了Kafka on the Shore的阅读.
林少华粉丝很多...而且我认识村上也是从林的译本开始...现在再想一下,或许村上是有另一番味道的也不定.
9.
leon
2009-01-06 03:26
我觉得英文版相比中文版一点光彩也没有。
像“对我敬而远之,并怀有戒心。或者感到不快、时而感到惧怕也未可知。”这样的句子是林的译本有味道的地方之一哦
10.
专业日文译者
2009-06-14 21:23
提供一下赖明珠译本中博主节选的段落。

1.:
我所就读的是,以上流家庭为主的、或者可以说只是单纯聚集有钱人的孩子的私立中学。只要不犯下重大过失,就可以直升高中部。每个人牙尺都很整齐,穿着乾净的衣服,说些无聊话。当然班上没有人喜欢我。我在自己周围筑起一道高墙,不让任何人进来,也刻意不跨出墙外去。这种人没有理由受人欢迎。
11.
专业日文译者
2009-06-14 21:27
他们都对我敬而远之,而且对我怀着警戒。或许还感到不愉快,或许有时候还觉得怕我也不一定。不过人家不理我,我反而觉得高兴。因为我还有一大堆事情是必须一个人做的。一到休息时间我总是到学校的图书馆去,贪婪地读着书。
12.
专业日文译者
2009-06-14 21:31
段落2.:
目的地已经决定是四国。没有理由非要去四国不可。不过摊开地图来看时,不知为什麽却觉得四国似乎是我该去的地方。不管看过几次,不,每看一次,那地方就越来越强烈地吸引我。那比东京再更南方,被海隔离於本土之外,气候温暖。那是我过去一次也没去过的地方,那里没有一个认识的人,也没有一个亲戚在。所以如果有人要寻找我的去向(虽然我不认为会有那样的人出现),也没有可能把眼光转向四国。
13.
专业日文译者
2009-06-15 16:17
以下是同段落的日文原文。

1.:
僕がかよっていたのは、主として上流家庭の、あるいはただ単に金持ちの子供たちを集めた私立中学だっだ。よほどの失敗をしない限り、そのまま高等部まで進むことができる。みんな歯並がよく、清潔な服を着て、話が退屈だっだ。もちろん僕はクラスでは誰からも好かれなかった。
14.
专业日文译者
2009-06-15 16:19
僕は自分の周りに高い壁をめぐらせ、誰一人その中にいれず、自分をその外に出さないようにつとめていた。そんな人間が誰かに好かれるわけがない。彼らは僕を敬遠し、警戒していた。あるいは不愉快に思ったり、時にはおびえたりしていたかもしれない。でも人にかまわれないことはむしろありがたかった。僕には一人でやらなくてはならないことが山ほどあったからだ。
15.
专业日文译者
2009-06-15 16:19
休み時間になるといつも学校の図書室に行って、むさぼるように本を読んだ。

2.
行く先は四国と決めていた。四国でなくてはならないという理由はない。でも地図帳を眺めていると、四国は僕が向かうべき土地であるように思える。何度見ても、いや、見るたびにますます強く、その場所は僕をひきつける。東京よりずっと南にあり、本土から海によって隔てられ、気候も温暖だ。
16.
专业日文译者
2009-06-15 16:20
これまで一度も訪れたことのない土地であり、そこには一人の知り合いも、一人の親戚もない。だからもし誰かが僕の行方を探すとしても(そんな人間が出てくるとは思えないけれど)、四国に目を向ける可能性はない。
17.
KFK
2009-09-07 19:44
林译得不错,很有自己的风格(我觉得是日本语言的特点)~~英文版语言比较smooth,但是却少了这种特点。
18.
qutian
2009-11-16 16:40
说实话对林少华的译本的争议由来已久。我感觉楼主的译文并不比林的精妙。中英文意趣不同,楼主并不能以英文译本评价之。海边的卡夫卡写的的确实15岁的孩子,但是并不是非要cool的语言才是对的把,村上对与卡夫卡的描写其实是对于自己或他人内心深处的试探,是“带有回忆性质”的。只不过借助15岁的卡夫卡说出罢了。。林的印本总体还是自称特色。并不是简单的翻译,个人还是较喜欢的。

19.
you
2010-09-06 09:11
我觉得林少华翻译的版本较之英文版,更加传神地表现出了卡夫卡的性格和村上春树所想要表达的一些精神。
20.
you
2010-09-06 09:12
正如楼上几位所讲,如果要验证翻译的翔实性,并不应该将英文版同中文版比较,而应该同日文原版相比;另外,作为一个十五岁的少年,田村卡夫卡显得比他人要成熟很多,思考的层面也深很多,似乎责任也更加重大——不管是从他身上折射出的隐喻还是他的经历,他还患有孤独狂想症,单凭这几点,就不能 单纯地用”cool cool”的手法去描述。
21.
you
2010-09-06 09:13
感觉中文晦涩的写法更是传神地表达了他的性格,追求顽强,又不失细致,就像一场连绵不断的雨;然后英文版读了一小段,太过于口语化的直白和叙述固然易懂,却完全没有那种感觉,顶多是描写一个普通少年的生活罢了。没有代入感。而且个人也觉得中文比英文要更加贴近日文些,在意思和隐喻的层面来讲。
22.
rocky.yang
2011-10-29 05:41
我也读了中文版和英文版,感觉上两个译本都很好。楼主的上面的译文并没有多大问题,但是感觉是在解释翻译,没有多少灵性。昨天刚拿到《1Q84》的英文版,中文版实在是糟蹋村上君。
23.
Peano
2012-01-23 17:21
上面的评论好像一边倒的支持林的翻译。
但我的感觉跟博主一样,林译的海边卡夫卡我读了三四页就看不下去了,语感实在太差,读起来真的乱糟糟。有些人一定要把这样的语言看成有独特韵味那我也没办法。上面有个专业日文译者提供了赖的翻译,并贴出了日文原文,但他没作评论。我不懂日文,但我感觉明显赖的翻译好多了。有评论称,实际上,英文版翻译是最好的
24.
marami
2013-10-13 21:51
我认为,饿,其实我喜欢的是中文版,我看过日文原版的,觉得,感觉起来,还是中文译本比较有味道,过于平实的,口语化的翻译(贴近汉语口语的翻译)会丧失掉日语的一种美感,就是一种思想回路,绕一圈什么的。饿,个人观点饿。
25.
chooga
2016-10-24 11:09
是的看村上的书, 英译版更贴切, 这是我的感觉, 最早看挪威的森林中译版特别乏味, 但是英译版明显有趣的多。之后就都是看英译版, 感觉看得比较舒服更能理解人物的感悟和个性

【 评论已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