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我也读书 (Page 6)

《2666》读后杂记

今年夏天,我花15天时间读完了一本近900页厚的大部头英文小说——罗贝托•波拉尼奥(Roberto Bolaño)的《2666》。几乎没什么疑问,这本书是我今年读到的最好看的一本小说。过些时间会写一篇正式的书评,此处仅记录一些读后杂感。 在《石板书》(Slate)杂志的网站上读到一篇关于《2666》... ❯❯❯

金粉味道的奢靡

今晚无聊,翻阅一本朋友所赠的杂志,在其中一篇郭敬明老师的小说《小时代2.0之虚铜时代》中,读到下面这段描写: “南京西路像是一条发光的河,无数拥有闪光鳞片的游鱼,游动在深深的河水之下。这条光河横贯整个上海最顶级的静安区域,把一切冲刷出金粉味道的奢靡。” 眼下我在北京,读罢这段文字,我不禁想要赶快回到... ❯❯❯

文学作品中的雷人句子

最近读完了罗贝托•波拉尼奥(Roberto Bolaño)的长篇小说《2666》(英文版)。我发现人们说这位作家后现代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在《荒野侦探》的结尾,波拉尼奥给出了一组画谜;而在《2666》里,作者专门用一个大段落罗列了一些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雷人句子。这些句子好像都来自法国小说,至于它们是... ❯❯❯

罗贝托•波拉尼奥的《荒野侦探》

(刊于09年8月9日《上海书评》)   1992年,一位住在西班牙的智利作家得知自己的肝病已经日趋恶化。考虑到所剩时日不多,这位已经四十岁但仍然默默无闻、一直以写诗为主的作家决定开始集中精力写小说,希望出版小说挣的钱能够改善经济拮据的家庭状况,并给孩子留下一笔遗产。于是他把自己关在巴塞罗那附近的一间... ❯❯❯

又见《世界文学》

要不是张晓强老师送了我四本最新的《世界文学》,我可能还会继续以为这本杂志早就停刊了。最近这几年,这本小三十二开的杂志确实很难在市面上见到——书店和报刊亭里好像均无出售。一两年前有一天我去逛798,在一家旧书店的书架上看到一排八、九十年代出的《世界文学》,当时眼前一亮,拿下来翻看,那些发旧的纸张、在激... ❯❯❯

准备好,读罗贝托•波拉尼奥(Roberto Bolaño)

记得两年前,在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刚刚杀入中国不久,我写过一篇题为《准备好,读保罗•奥斯特》的博文。最近,我觉得有必要用同种句式再推荐另一个人——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Roberto Bolaño)。 波拉尼奥是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智利裔作家,已于2003年去世。他死后出版的《荒野... ❯❯❯

《异类》书评:讲道理不如讲故事

在美国的出版物中,很多听起来理论性很强的书其实并非出自相关专业人士之手。《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是《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长尾理论》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是《连线》杂志的总编辑。另一个例子是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他的第一本书《引爆点》(The... ❯❯❯

菲利普•罗斯的几本书

最近有几本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小说的最新中译本相继面市,我拿到两本,一本是罗斯早期的小说《再见,哥伦布》(Goodbye, Columbus),另一本是作者2006年出版的《凡人》(Everyman)。 《凡人》很薄,很快就读完了,《再见,哥伦布》则刚刚读了个开头。感觉两本书的叙事... ❯❯❯

路内的《四十乌鸦鏖战记》

最近拿到一本张悦然主编的MOOK《鲤•最好的时光》,随手翻到一篇路内写的短篇小说《四十乌鸦鏖战记》,读后印象比较深刻。 故事发生在某个学机械维修的技校,班里一共四十个男生(没一个女生,所以有“四十乌鸦”之说)。小说写这四十个男生到郊外的一个破工厂实习,“他妈的差点冻死在1991年的冬天。”... ❯❯❯

《麦田里的守望者》:叛逆男孩的“少年侃”

提起描写叛逆青少年的经典小说,很多人会想起 J. D. 塞林格(J. D. Salinger)的《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这本书于1951年在美国出版,今天依然畅销,每年能卖出大约二十五万本,至今累计销量已经超过六千五百万册。 《麦田里的守望者》一直是一本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