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午睡。被咕嘟咕嘟的声音吵醒。水开了。满身铁锈的水壶稳稳地坐在蜂窝煤炉子上,壶盖儿在水蒸气的推动下跳跃起舞,壶嘴儿喷着白气。炉子上躺在两只烤白薯,还没熟,但闻起来已经很香。 从床上爬起来。玻璃窗外透进软弱无力但感觉温暖的下午的阳光。外面在刮风,木头窗户咯咯地响。打开十四寸彩电,只有三个台有节目... ❯❯❯
(作者注:所谓“虚拟访谈”,是一些虚构的文章,记录了一些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过的、“虚拟”的谈话。) 采访对象:刘某,男,五十岁左右,本地人,无业。一个看上去非常普通的中年男子,性格较内向,不太爱讲话,眼神有些游移不定。 采访原因:刘某是一个每天在银行里流浪的人。 采访地点:某街心花园的长椅。 ... ❯❯❯
我建议写博客的同学们多写一些影评。原因很简单:在博客上写影评比在博客上写今天吃了什么好吃的更能显示博主有层次。当然,写书评在这方面效果会更好,但是比起写书评,写影评有几个突出的优势:1,写影评更省钱:一本书的价格一般在15到30元左右,而一张盗版影碟只需5块钱就可以买到,便宜多了。2,写影评更省力:... ❯❯❯
本人不是音乐专家,在博客上推荐的音乐专辑不一定是顶级精品,但有个共同特征:好听。 最近在听一个叫 Katie Melua 的俄罗斯籍女歌手的两张英文专辑:《Call Off The Search》和《Piece by Piece》,风格是比较柔、比较动听的新派 JAZZ。比较喜欢,向大家推荐一下。... ❯❯❯
十月中旬,天气已明显变凉。虽然寒流还没有从遥远的西伯利亚启程南下,这个城市已经被笼罩在秋天的呼吸之中。 从电脑里翻出一篇1996年刚去美国时写的英文短篇小说,开头有一段对秋天的描写,抄录如下: When the weather was turning cold, walking on the... ❯❯❯
已从美国回来。贴几张在纽约拍的照片。 The crowd The crowd Subway performers Bryant Park Rockefeller Center SoHo SoHo SoHo... ❯❯❯
(此文发表于《城市画报》第193期) 画到神情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 ——和冯唐聊《北京北京》 文 / 比目鱼 冯唐,一个生于70年代,写了《万物生长》、《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和即将出版的《北京北京》的青年作家,同时又是一个供职于国际顶级咨询公司的商界“金领”,拥有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和... ❯❯❯
在纽约观看了未经删节的电影《色,戒》,写了个影评如下(有剧透,慎读)。 几十年前,作家张爱玲把一个涉及政治、谋杀、男女之情的复杂故事精简成一篇仅有三个场景的极端浓缩,极端含蓄,极端冷艳的短篇小说。如今,根据这篇小说改编成的电影《色,戒》把张爱玲省略掉的几十个场景全部一一补了回来。看完这部电影,我发... ❯❯❯
最近这几天在纽约晃荡。以前来过四次纽约,这次落脚于上西区(the Upper West Side),相当于北京朝阳公园西门附近。据说巫迪∙艾伦的很多以纽约位背景的电影都是在上西区拍的,但伍迪本人最终离开了上西区,搬到了富人云集的上东区(the Upper East Side)居住。 ... ❯❯❯
为了迎接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我决定把张爱玲的这篇小说找出来读一遍。作为一个常在博客上写书评的人,其实我的阅读量特别小(要不怎么老写“虚拟书评”呢?),张爱玲这么有名的作家我只读过《红玫瑰与白玫瑰》。 这篇《色,戒》是从网上下载的(链接在这里),我老婆先读了,觉得好。我有两次试着想读,可开了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