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没有读完的小说

我觉得我在读书方面患有轻度的注意力缺失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经常一本书开了个头就看不下去,扔在一边。这件事一方面证明我不适合做书评人,另一方面好像可以解读为:那些我从头到尾看完了的书应该不会太差。当然,被我半途而废的书也并不一定写得不好,很可能是因为我的欣赏水平有限、欣赏趣味欠佳。遗憾的是:一本书如果没有读完,你就没有资格写书评。这条原则我基本上一直恪守。不过,“这本书我没读进去”本身似乎也是一条有用的信息,也可以被列入书评的范畴。那么,这次让我来做一个尝试(这种尝试不会经常发生),谈论一下那些我并没有读完的小说:

1. 大卫·米切尔(David Mitchell)的《The Thousand Autumns of Jacob de Zoet》(英文版)

我是大卫·米切尔的粉丝,对《幽灵代笔》和《云图》极其喜欢,所以,这本新书的英文版一上架,就不假思索地买了一本。但这本 469 页的小说读了 200 页就中途搁置,失去了兴趣。窃以为,米切尔的过人之处在于善于模仿各种不同的文字风格,当他在一本小说里变换不同的风格(如《幽灵代笔》、《云图》),你会看得眼花缭乱、大呼精彩。而在这本小说里,米切尔似乎决定暂时放下另外十七般武艺、一门心思地去鼓捣一种单一的风格——历史小说。绝不能说这部小说写得不好——此书从各方面讲都是上乘之作(曾经入围今年的布克奖初选),但是,对于“米粉”来说,这本小说缺乏那种让人一激灵的惊喜。从叙事语言方面分析,整本书都是第三人称叙事,遣词造句当然仿古仿得像那么回事儿,然而那种电影剧本式的短促的描述性段落读多了难免显得单调。我还是更喜欢米切尔使用第一人称叙事的作品。一句话总结:这是一本颇见功力的历史小说,可就是看了不来电。


2. 汤姆•麦卡锡(Tom McCarthy)的《C》(英文版)

《C》打入了今年布克奖的决选,曾经是该奖揭晓前获奖呼声最高的作品之一。《卫报》等刊物介绍汤姆•麦卡锡时一律使用“实验小说家”这一称号,而从该书上架前的书评来看,《C》似乎应该很像品钦的《V》——够大气、够怪味、够有趣。可是,在一个算是比较精彩的开篇之后,这本书越看越让人打哈欠。我是在读了 100 多页后决定放弃的。真不明白为什么麦卡锡被称为“实验小说家”,难道是因为这部小说里描写了大量的科学实验?此书的叙事语言繁复,用词华丽,读起来显得刻意而雕琢,给人以卯足了劲儿拍大片儿的感觉。可是,书里的人物形象苍白,缺乏深度,而其情节骨子里仍然是俗套,并没有什么想象力和吸引人之处,和当初的期许落差颇大,令人失望。(但是,后来我读了麦卡锡的处女作《Remainder》,风格完全不同,用词简单、叙事自然有趣,故事荒诞,倒是不枉“实验小说”的称号)。


3. 村上春树的《1Q84》(中文版)

谈论村上春树需要小心。所以,上来必须澄清:我并不属于那些瞧不起村上春树、不把他的作品当严肃文学看待的人之列,事实上,村上算得上我喜欢的作家之一。《1Q84》目前看到了第一册第 170 页左右,并没有决定放弃,而是准备以后找时间继续看完。我想表达的意思是:作为一个喜欢村上春树小说的人,假如《1Q84》写得真是很棒,那么我早该把这本书连同第二册废寝忘食地读完了。事实上呢?没有。《1Q84》的前 170 页算得上吸引人,可是,同志,这是村上春树老师的小说,我们的期待值绝对更高。而这 170 页让我隐约看到一个曾经充满创意的作家的灵感丧失:书中人物缺乏那种让人耳目一新的鲜明个性和魅力,情节中夹杂着一些通俗小说式的廉价作料。我决定避免使用“《1Q84》写得不好”这种说法,让我来这么说:村上春树绝对可以写得比这更好。在读《1Q84》的同时,我正在看作者的另一部小说——英文版的《奇鸟行状录》(The Wind-up Bird Chronicle),已读完三分之一。这本《奇鸟》才叫好看(注:笔者不能保证林少华的中译本同样好看):想象力丰富、神秘感十足,每个出场人物都形象鲜明,富有魅力。如今很多人在谈论“村上春树在《1Q84》中加入了更多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所以离诺贝尔文学奖更近了”云云,恕我不敢苟同。小说首先是一件艺术作品,甚至是一项技术活,从技术角度来看,《1Q84》的前 170 页实在没有达到村上春树的最高水准。为什么会是这样?原因当然很多,但让我来试着给出一个:《1Q84》全书都是第三人称叙事,而村上春树似乎(和大卫•米切尔一样)在使用第一人称叙事时写得更有味道。


4. 理查德•鲍尔斯的《回声制造者》(The Echo Maker)(中文版)

这本获得 2006 年美国全国图书奖的长篇小说我读了 45 页之后就放弃了。写得太没意思了。没什么意思的情节被大段的文字“细腻”地描写着,让人犯困不已。请不要误解,作为一个读者我并不是非得追求离奇的情节不可,让・菲利普・图森的一些小说几乎可以说完全没有情节,但是,图森的小说或者有出色的心理描写,或者有奇异的叙事气氛,总之,充满魅力。而《回声制造者》看了近 50 页也没看出什么亮点(如果有读者在该书后面的部分发现金子,请留言告知)。而如下这种乏味而且有些俗套式的假惺惺的语言也是让人犯困的原因之一:“……然而,在频临死亡的时刻,她说出了温馨话语。她面色苍白,用充满爱意的语言,为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表示歉意。弥留之际:她问:卡琳,你会为我祈祷吗?”据称,鲍尔斯是“在电视和电脑时代出生的第一代人的代言人,被誉为美国文坛在后品钦时代涌现的最重要、最令人钦佩的作家之一”。对此,我只能说:恕我眼拙,还真看不出来。

评论: 12

1.
希游豚
2010-11-13 23:52
什么东西吃多了都会反胃,书读腻了也一样
2.
passerby
2010-11-14 12:49
《1q84》簡直一沓糊塗,然而如果把《奇鳥》讀到后三分之一時,同樣能得出類似的結論。村上本質上是個寫散文的:當他一心要搞所謂綜合性小說的時候,那些原本意在抒情的卡夫卡式的離奇想像卻不能在情節層面上收束起來。老實說,《尋羊冒險記》用“魔羊”來收束線索已經很勉強,到《奇鳥》讓我生出被糊弄敷衍的憤怒,到《1q84》只能笑笑了。(那和戈多就是不來或第0000號火箭就是不落下來可完全是兩回事!)
博主回复:
我也听说《奇鸟》的最后三分之一写得不好看,不过目前还没看到那里。
3.
Rox
2010-11-14 12:56
最近林少华的译文也被翻出来挨了不少骂。他翻译的《奇鸟》目前也和博主一样看到了三分之一,觉得译文还是不错且比较用心的,并没有成为我投入小说世界的绊脚石。
林译的芥川龙之介我看得也相当来劲,而《挪威的森林》配上他的文字风格就相当不习惯,我宁愿读台版或翻字典读日文原版。
《1Q84》,我买的是台版,后来想对比下译文,又买了施译大陆版。读完之后果断把大陆版送人了。
4.
Rox
2010-11-14 13:23
《1Q84》第一册开读,给我一种在要圣诞夜独自解决掉一个巨大的糖霜蛋糕的感觉。开始读第二册时,我决定把糖霜挖掉,改成配健怡可乐吃蛋糕基底。最后终于把蛋糕整个吞了下去。呼~
什么,还有第三册?我已经摄取了过量的碳水化合物,放进冰箱留到新年吃吧。
5.
挂一丝
2010-11-15 09:17
英文本滴咱看不到,《1Q84》确如比目鱼老师所言:可以再好一点,应该再好一点。
6.
浊溪
2010-11-25 12:23
1Q48 忍了很久上周才买回来,还没看,很久没有看春上的书了,印象中还是“海边的卡夫卡”好看。买回来就要看,哪怕看一半呢,是吧,呵呵
7.
陆嘉仁
2010-12-05 00:24
个人最喜欢的是《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不知比目鱼兄看过没?
博主回复:
那本还没看。
8.
读书人
2010-12-15 22:08
对村上春树有印象,他的书挺好~~
其他几本没读过,抽时间看下咯~~~
9.
向日葵花絮
2010-12-29 16:30
支持一下,有时间会多看看
10.
大白倩
2011-02-07 13:43
趁着春节放假把村上的《1Q84》读完,前两本还是读得很快,到了第三部读得就比较痛苦了,情节发展得太慢了,想要融入的东西太多。前面有个童鞋说,村上适合使用第一人称,确实有这种感觉。另外说一句,〈世界尽头〉那本口碑很不错啊。我也挺喜欢那本的。这么多年,感觉村上很努力,想要把自己的东西写得更有分量。
11.
老佛爷
2011-03-08 10:29
我收集了大陆版和台版的1Q84,台版还没看,大陆版的看到第三部的确有种愤怒,好像被村上忽悠了。前两部的伏线到最后都成了浮云。。村上的小说代表作基本都看了,我是先看1q84再看挪威的森林的,发现主要元素都没变,森林写得更好些。
12.
彦子
2011-03-31 13:55
真的很兴奋。非常赞成你对村上春树的评价。我个人最喜欢的作品是他的处女作《听风的歌》台版,赖明珠译。到了《海边的卡夫卡》,我就觉得他已经无路可走了。也就是说,他已经将自己最美好的奉献完了。但是作为一个职业作家,他又不能不写。问题就在这里。1Q84就不用说了。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武侠小说之类。我的一个朋友就是当武侠看的。可我不喜欢武侠。
读到你的博客,很欣赏。

【 评论已关闭 】